|
|
|
|
到了年三十的前一天,过年的一切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但还有一件事要在这一天完成,就是写对联,当地叫“对子”。 过年贴对联是怎么来的?《山海经》里有一则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山叫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株三千年的大桃树,其中一枝一直弯下来连到地面,像一扇天然的大门。度朔山住着各种妖魔,要出去非经过此门不可。天帝怕妖魔下山到人间作怪,便派了两个叫“神荼”“郁垒”的神将把守于此门,发现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喂老虎。此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鬼怕桃木之说,于是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书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压邪驱鬼。由桃符演变成对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当时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写两句吉语献岁。辛寅逊写好让孟昶看后认为用词不工,不够文采,就亲自动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对联。直到宋代,对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名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这种桃符。此后文人学士把题写对联视为雅事,此风就逐渐流传开来。到宋以后,春节贴对联就成为一种习俗,并推广用在门楹挂上,因此也叫“楹联”。 过去当地封闭落后,文化人少,特别是乡村识字人屈指可数。到年三十的前一天,户主就拿着剪裁好的红纸,登门到能写毛笔字的先生家里,求写对联。有的村庄则选择居住宽敞的一户人家,将先生请来,全村人拿上红纸集中前来书写对联,主家自然以烟、茶、黄酒招待先生。对联都是吉祥喜庆的联语,同时写一些小帖子,准备贴在窑洞内正面墙上的,写上“抬头见喜”;贴羊圈的写“羊上千万”;贴牛马圈的写“六畜兴旺”;贴柴房的写“柴炭如山”;贴石磨的写“白虎大吉”;贴石碾的写上“青龙大吉”,因为相传石磨代表白虎神,石碾代表青龙神。另外要给财神写中堂和对联。一般财神的神位在家中的主窑洞右壁墙的正中间。如买得财神像,则在此处贴好神像,两侧配以对联。买不到财神像,就在此写一中堂,内容是“供奉喜神贵神福禄财神之位”,配以对联、横批,此处即是过年时祭祀神灵的主要场所。一村或有三五殷实之家在此设置木雕佛龛(或名福龛、神龛),常年供奉诸神。过年时可不写中堂,只在两侧贴对联。 虽然按当地习俗,平时不管儒、佛、道各路神仙都祭拜,但过年时,主要祭祀的是“财神”。这也是老百姓期望来年有一个好光景,财富日多的心理寄托。财神的起源颇为难考,一般认为所谓“正财神”是赵公明,“文财神”是比干、范蠡,“武财神”是关羽,“偏财神”是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财神”是刘海蟾。最为人们熟知的财神是封神榜中被姜子牙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的赵公明。因为赵公明的职责是率领部下: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等四位正神迎祥纳福,老百姓就把他供为可以带来滚滚财源的财神。 神木县城和大的集镇也有过年贴门神的习俗,一般小山村因交通不便,买不来门神,只在大门上贴对联,同时写一个“出门见喜”的红纸帖子,就代替门神了。门神到底是谁?从中国先秦文献中可以查到祭祀门神的记载。南北朝时,民间有的地方在大门上绘披甲持钺的“神荼”“郁垒”,用来驱鬼避邪。神话小说《西游记》里讲:泾河龙王与唐朝的易学大师袁天罡、李淳风打赌,犯了天条当斩,玉帝命三曹官魏征执法。泾河龙王托梦给唐太宗李世民,请求唐太宗第三日午时三刻行刑前留住魏征,太宗答应了。到了第三日午时前,太宗宣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快到午时三刻,魏征在棋桌上睡去,魂灵升天斩了龙王。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就日夜在皇宫内外呼号讨命,使皇上坐卧不宁。太宗将此事告知群臣,大将秦琼、尉迟恭自愿夜里站在宫门上守卫。当夜果然安宁无事,后来太宗不忍两员大将天天站宫门太辛苦,便命画家画了二将真容,贴在宫门上,此后流传下来,秦琼、尉迟恭便成了千家万户的守门神。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