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涧旧风俗,有首《吟风土诗》作了概括描述:“旧是宽州垒,山城傍水滨。于今通□□,在昔杂胡尘。草发将交夏,花开半过春。穴居风自古,瘠地户多贫。世业农兼牧,方言晋杂秦。豪家唯积谷,丁税不征银。腊尽争迎妇,年终讼聚民。猪羊渡河贩,瓜枣隔年。猫鬼时为祟,狼妖尽噬人。鸣锣市失物,击鼓病跳神。官吏衣冠朴,春秋报赛频。轩采谣俗,诚以此诗陈。”
作为文化形态之一的民间习俗,根植于群众,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且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新风日益涌现,旧俗渐被淡化,今淡于昔,城淡于乡,士淡于农,少淡于老。
农 业
劳力分工 50年代前,男子出山种地,妇女作家务活,所谓“烧火做饭,缝新补烂,养儿抱蛋”,即使上山,一般仅限于点子、垄瓜、拔豌豆、摘豆角、拾棉花等辅助性劳动。农业合作化后,特别是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妇女下地,习以为常,成了农田基建的主力军。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妇女上山劳动者渐少。
赎地 昔日,农民出典土地需回赎时,向阳地不过惊蛰,阴地不逾清明。
出牛 春季,首次用牲畜耕种时,把年前准备好的出牛馍馍(黄米大馍)掺在牛料里喂食,牛角系黄表纸,鞭束红布条,在平地上犁一圆圈,画“十”字,似“田”形,在十字交叉处点香烧表,叩头礼拜,然后象征性地犁种数回,据说“可防”暗石毁铧。
防旱 旧日,农村忌烧红锅;过了二月初二扯红对联,不得敲打重乐器;给地里庄稼人送饭,禁用红筷:否则天旱。
祈雨 久旱不雨,农民以多种方式求雨。
领牲 男众将阉割过的猪或羊赶至龙王庙中,在畜脊和耳内浇灌水酒,待其颐栗后,被认为龙王爷领了,众即跪叩,谓之领牲。
问卦 全村或部分男丁赴龙王庙下跪,由主事者占卜,讨得“三日雨节”或“雨行大吉”,即合众叩谢;若为下卦,便要抬龙王。
抬龙王 一村或数村乡民,将龙王牌位请回,置人用木棍、柳丝编造的“神楼”内,一顿小米饭后,众跪于河边,主持人一边用柳丝轮番抽打,一边唱词,被打者嚎陶大哭。强壮小伙抬楼而奔,横冲直撞,颠簸无常;众男尾追,形影不离。参与者精身(上身)赤足,头盘柳梢,所到之处,呼天唤地。领:“南瓜葫芦晒死了!拦羊小子烧死了!毛头女子饿死了!寡妇老婆后走了!”“树梢着火,黄土溜畔; 锄高挂,耕牛卧圈;寡妇寻汉,光光(光棍) 不办(娶);……龙王爷老儿家早下了,清风细雨——”众:“救哟万民!”遇有泉水、露水,落楼众跪,雨师(主持者)用柳叶将其盛入“圣水瓶”,急用红布遮口,表示3日雨行,火速而归。
祈雨,除民祈外,40年前尚有官祈。其大抵为:张贴告示,封闭南门,3日内禁止杀牲;雇人装魔外逃,捉拿归案,以“吃掉云彩”定为死罪,由知县“监斩”。可笑之至。
扫天 淫雨绵绵,日久成灾。寡妇或黄毛丫头在旁无他人之际,手举扫帚朝天扫划,同时口中朗朗有词:“一扫阴,二扫晴,三扫扫得满天红,四扫小媳妇儿穿花鞋,五扫老婆子烧干柴。”顺将扫帚插人磨眼。或剪纸人置于扫帚,插在磨上。
防雹 冰雹来临,将被褥铺于碾磨或炕上,敲打金属马勺或笊篱,并高呼“过去了!过去了!”
献场 谷把全部上场,请足帮工,1日打完。谷粒堆成圆锥形,倒插木锨两把。主人焚香烧表,敬献黄糕,叩首礼拜,旋将糕团分予帮工和围观儿童。
盘麦根·盖麦囤 种麦最后一天吃,称盘麦根; 打最后一场麦子吃烙饼,谓盖麦囤。
绿化 农家宅旁喜栽槐、榆、枣诸树,忌植杨、柳、梨、柏,因其有水性杨花、寻花问柳和离异之嫌。墓地植松柏等,禁种杨柳樗梨。
抚畜 合作化前,妇女忌进羊圈。种麦时,可在临近地块拔任何人大豆,喂地头暂息之畜。
商业
昔日春节之晨,商人出行野外,焚香叩头,祈新年生意兴隆;旋折一树枝,上挂铜币,置于财神位前,称为摇钱树。此俗今不复见。
店铺雇用伙计,平时不能坐在栏柜以外;掌柜批评错了,也要说对,所谓“掌柜打烂瓮,两头都有用”。
较大的生意如牲畜交易,多有经纪人,成交后获取少量回头钱(佣钱)。粮食诸物交易,有时亦有说合,但不看利。讨价还价和圆成时,常常捏码子:在毛巾或衣襟等遮掩下,两人以指代数,共议物价。
以木杆秤计量时,过去曾盛行“仰头秤”,允许买主将杆梢适当抬高。旧式账簿记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