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数九”农谚。以冬至为临界点,从时间上说,白昼渐长,黑夜渐短,直至夏至,周而复始。陕北农家在表示这种昼夜时段时,多以谚语标示之。黄陵,富县、洛川在一带以农具杈齿、杈把和房椽之长短作比喻:“过一冬至,长一杈齿;过一腊八,长一杈把;过一年,长一椽;过了 正月十五,长的没模(即“没谱”之意)”。还有“交一九,长一手”、“过了五豆( 腊月初五),长一斧头”等等。但从气温上讲,一定相对时间内还要下降,这样就有了“数九“的讲究。“数九”与“三伏”是两相对应的农家计算冷暖的方式,旧时称冬至为“入九”。古代数九讲究单日起算,即冬至这一天恰逢阴历的单日,那么这一天就是头九的第一天,名曰“联冬九”,如逢双日,则推后一天,从翌日起九,名曰“穿冬九”。以后似约定俗成为冬至日数九,历经九九八十一天。寒气全消,艳阳高照,故有“九九艳阳天”之称。《九九歌》就是流行于全国各地记录气候变化的歌诀。陕北地处中温带区,而又属西风带,冬季受干燥而寒冷的变性极地大陆性气团控制,形成低湿、寒冷、降水稀少的气候特点。所以陕北与其它地方,“九九歌”的表述方式不尽相同。“头九二九,冻破碓臼;三九四九,拉门叫狗;五九六九,水到浮头;七九八九,阳河看柳,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另有“三九三,冻破砖”,“三九不冷看六九,六九不冷看春寒”,“数伏数寒,数九数暖”等等,或述及气候变化,或述及农事活动,甚而至于阐释数九与三伏冷暖的辩证关系,均据其地域特点,相对科学而贴切。比如说,人们总以为三九最冷,也是事实,但对陕北而言,冬至之后属最冷的天气。陕北历史上记录到的极端最低气温为 1954 年 12 月 28 日 的 -32.7C 。而这天,恰是当年头九的第六天。所以“头九二九,冻破碓臼(舂米工具)”也是有道理的。该冷时还要冷,该下雪时还得下雪,这样就有了处理冷和雪与来年农事及丰歉的大量农谚:“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冬至不过不冷,夏至不过不热”,“三九不寒不收”“三九不冷夏不收,三伏不热秋不收”,“没有九雪,难降伏雨”,“头九有雪,九九有雪;九九有雪,伏伏有雨”,“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等等,总结了数九时段内冬寒与伏热,科寒与丰歉的辩证关系。“冬寒不算害,春寒寒半年”,可见冷冻也是一种能量,迟释放不如早释放,是有科学道理的。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