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说到底是一个大同化的过程。 中国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总是在不断的融合同化,又在融化中顽强地显示着各自文化的特性。黄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个独具个性的文化体系。 何谓“黄土文化”?简单地说,黄土文化由“黄土地”这个习惯性称谓而得名。黄土地,本来是对整个黄土高原的一个代称,然而这个区域太辽阔了,包容了众多省区、众多民族,而这众多省区、众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不尽相同的,更无法用一个概念去概括之。那么,“黄土地”是对何而言的呢? 按照人们习惯性概念和文化内容的属性及特点,黄土地专指黄土高原西部这一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以陕西北部为中心,包括与之相接的晋西北山区、内蒙河套南部以及甘肃、宁夏靠近陕北的部分。 这个特定的区域,我们权且称之为“陕北黄土高原一带”或“陕北一带”。 这就是黄土文化的区域范围。 人们其所以将这个区域从黄土高原的地理范围内分离出来,将它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来看待并冠之为“黄土地”,乃出于文化方面考虑。在长期的文化演变过程中,黄土高原的大多地方,其文化形态或稳定于某一模式,或完全被同化,至今已少有变异、少有特点了,比如黄土高原北部接近蒙古草原地区,已基本为畜牧文化(或称草原文化),而黄土高原东部及南部,则早已被中原文化(或称农耕文化)所同化;陕北黄土高原一带却不然,从历史上看,这里是一个对外相对封闭而内结构紧密的区域。它北连鄂尔多斯草原,南接八百里秦川;东面,是人口密集的晋中平原;西面,又是人烟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这块南北和东西走向均在一千公里左右的黄土地,虽然处于关中、晋中、草原、河套几个大的地理构架的中心,却又恰巧独立于外界,成为一个“四不沾”的地方。除战争需要和戍边而外,外界很少小此地。从内部来看,几千年来形成的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又使它产生了极大的内聚力,继而增强了这个地域的独立性。千百年来,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自然环境中,其经济方式、交通方式、居住方式、饮食习惯等风俗均大体相同,连语言都基本一样;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也往往是他们共同的命运。这多方面的共性,既增强了这块土地的有机性和统一性,又增强了它的独立性,逐渐形成了它自己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属一种综合性文化模式,与畜牧文化、农耕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因而它区别于黄土高原其他地方、其他民族的文化而自成一家,成为中国北方文化一个突出的典型。 黄土文化本属于地域性文化,但由于它具有以上所说的独立性、特殊性和典型性特点,使它大大超出了地域的局限,而具有了某种探示和涵盖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这些年来,黄土文化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许多人涉足这块土地进行文化考察,“西北风”、“西部电影”在大陆引起了长期的文艺风潮,黄土地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人们如此看黄土文化,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进行研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心方面的因素在内。但黄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是根本所在。笔者经历了30多年的黄土地生活和对黄土文化十多年专门考察研究,认为黄土文化的价值主要显示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在民族文化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一是它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探示研究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黄土文化的形成历史
任何一种文化模式的形成,都与当地的历史背景、民族演化、经济发展等联系在一起。黄土文化亦然。 从大约4000年前黄帝部落联盟转移至中原之后,到商朝建立这数百年的时间里,陕北黄土高原一带即成了一个远离中原这个政治中心的边远地带,除一些土著部落零星散居这里外,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土著仍以部落形式出现,以牧、猎和初级农业为生存手段,或深山独处,或在这一带迁徙不安,过着原始的、自饱自足的生活。但是,由于他们仍采用着部落联盟的社会形式,加之生活稳定,所以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时至商朝中期,这些土著部族已壮大起来,还建立了“鬼方”、“犬戍”、“熏育”(荤粥)几个方国。成了商王朝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派别势力。这是陕北黄土高原的又一代居民的形成,我们且称之为“陕北民族”。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