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人分为北部和南部,北部多为“大槐树”移民后裔,习称“本地人”,南部多为江淮流民后裔,习称“下湖人”。本地人操秦音,却没有关中诸生硬,下湖人操楚语,却比江南话易懂,秦楚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繁荣的民风民俗,主要表现为饮食习俗、居住习俗、婚姻习俗,喜庆习俗、丧葬习俗、节日习俗等。 饮食习俗。山阳人习惯一日三餐,但也有一日两餐的。岭南农民“早晚两顿不见天,午饭排在正中间”,岭北农民“先做活,后吃饭”之习,上午九点吃早饭,下午两点吃午饭,点灯吃晚饭。早饭多吃粗粮,午饭菜肴较丰,晚饭多为杂烩,疏食清淡,以饱为安,并流传着“洋芋糊汤,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顺口溜。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阳人的生活水平大有提高,饮食习俗也有改观。但是还保持着勤朴节约的优秀传统。人们习惯以豆类和薯类掺饭。如:包谷糊汤、小豆糊汤、洋芋糊汤、红薯糊汤、绿豆米饭、大豆米饭等十多种。如吃面食,各地做法不一样,有吃饺子、面条、馒头、拌汤、面片等,流岭一带喜吃烩面、糊汤面,鹃岭一带喜吃清水面、哨子面,县城一带及以西,喜吃油泼面和浆水面等。 居住习俗。大部分村庄院落依山傍水,房门窗户多向南开,多为一家一院,一院多为土木结构三间。改革开放后,农村住房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县有15%左右的人盖起了楼房,不是楼房的也很讲究,多为三间,内外用白灰粉刷,并形成了庭院式农家小居。房屋摆设因陋就简,讲求实用,多为堂屋后墙摆放一大柜,离柜二三尺左右墙上安置一专用长约四尺,宽约五寸的横板,名日:“神龛”,又日:“香龛”内壁贴着用红纸墨字写成的“香龛”。民国前“香龛”上中间写着“天地君亲师位”,左边写着“书礼传家耕砚田”,右边写着“儿孝媳贤天伦乐”,左右中间写着“九天东厨司命”,右边写着“+氏堂上宗祖”等不同内容的“香联”。横批一般都写“福禄祯祥”。“文革”期间,破“四旧”立“四新”时,挂毛泽东画像,左为“坚决跟着共产党”,右为“永远听毛主席话”或“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横批为“坚决跟党走”等对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部分农家又改用了旧式“神龛”格式。 婚姻习俗。山阳婚俗,大体经历“说媒”、“看家”,也叫“相亲”、“订婚”、“结婚”等程序。山阳婚俗岭南和岭北各异。改革开放后,以改过去的旧习,大部门都是自由恋爱,边远山区也有父母包办的现象。 喜庆习俗。山阳民俗醇厚,凡亲友有可喜可庆之事,乐于去贺去帮,除结婚喜庆之外,较大的有“生子”、“祝寿”、“盖房”等,各自皆成俗。“生子”,一般“十天”、“满月”、“周岁”庆贺。“祝寿”一般在“三十六岁”、“四十九”、“五十九”岁时庆贺。盖房一般在房“出水”时庆贺。 山阳习俗较多,如丧祭习俗,节日习俗等,节日习俗有“春节”,又叫“过年”、“清明”祭祖,“四月八”集会,“端阳节”、“七月十五”祭节,“中秋节”等节日。较为隆重的是“春节”、“端阳节”、“中秋节”等。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