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农宅都是农村工匠或有条件的农民自己动手设计和修建的,他们有法而又无法,师古而不拟古,但都能因地制宜、灵活布置,创造出许多朴实美观、经济实用的民居建筑。 由于三个自然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建筑材料的不同,陕西民居有两大类型,一类是房屋,一类是窑洞。 房屋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和陕南地区。关中地势平坦,沟壑山丘不多,可挖窑洞的地方很少;陕南水位浅、土质疏松,也不适宜挖窑洞。而关中、陕南的木材则较多,烧制砖瓦的历史悠久,为修建木构架、土坯墙、夯土墙的单层房屋创造了条件。房屋由于建筑材料有别,特别是屋顶材料的不同,可分为草房、瓦房、石板房、竹木房、水泥平顶房等数种。 草房又称“茅草房”、“茅屋”,屋架由梁、檩、椽组成。梁、檩多用榆木和杨木,椽由树杆或竹竿做成,直接架在墙上,再在椽上铺上苇箔,然后覆盖谷草、稻草或麦秸、茅草等。苫草时由屋檐向上层层进行,草尖向下,以利雨水下流,并用葛条、藤皮或细绳将草编串固定在椽上,房顶上抹数道草筋泥或散放些砖块石头,将草压实,以防风吹草飞。这种房的优点是造价低廉、覆草较厚,冬季寒风吹不进,夏季太阳晒不透,住在里面冬暖夏凉。缺点是草易腐烂漏雨,隔几年便须换草翻修。过去经济条件较差的人家多住这种房。现在农村草房已很少见到。 瓦房是用瓦盖顶的房,其屋架与草房相似,由梁、檩、椽构成。在机瓦未出现以前,瓦房一律都是盖小青瓦。椽与椽之间的距离略小。关中为了室内保暖和防止风沙,瓦下要铺箔席,还要抹一层很薄的草筋泥;陕南因不考虑御寒,椽上不铺箔席,也不抹泥,直接将弧形的小青瓦仰放在椽上,层层相压,俗称“阴瓦”,在两行阴瓦的交界处再俯扣一行瓦,凸部向上,将瓦缝盖严,称为“阳瓦”。由于瓦房没有现代的钢筋水泥房那么严实,因而除了架设木板的楼房,还要在居室上空设置顶棚,俗称“仰尘”,避免屋顶木构架裸露,也起到挡风和隔绝尘土的作用。 瓦房因结构形式和承载屋架的方法不同,又分厦房和庵间两种。厦房流行于关中地区,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坡流水,没有屋脊,就像把庵间大房从屋脊上切开,一分为二,只再加两堵背墙而已,这就是陕西八大怪之一的“房子半边盖”。这种房的后背是一排七尺左右的板筑夯土墙,墙上再用土坯垒至一丈五尺左右;前檐用砖石砌勒脚,再用土坯垒至高约一丈,门窗全开在前面。两侧也是土坯砌墙,俗称“山觟(huà)”,为了通风采光,工匠用八页瓦箍成镂空花窗,称为山花窗子。厦房从屋架构造上,又分为半人字形构架(见图16)和驮梁结构(见图17)两种。前者由柱子、平梁(大担子)、斜撑、坡梁、脊檩、檐檩构成;后者由将军柱、柱子、平梁(大担子)、小平梁(二担子)、脊檩、腰檩、檐檩构成。厦房的位置多在庭院的两侧,但因经济条件所限,也有将厦房盖在前面代替门房,或盖在后面代替楼房的。盖在前面背墙靠街的厦房称“背街厦房”或“倒座厦房”;盖在后面的厦房因有头无尾,故称“揭尾厦房”。关中的厦房一丈见方为一间,多数人都盖三至五间。这种房屋充分利用了关中土质粘性强的特点,以土墙承受屋顶压力,不用大梁,也不立柱,省料、省地基,房屋利用率高,这是关中人因地制宜的一大创造。
图16半人字形屋架 图17驮梁结构屋架
图18庵间人字形屋架
图19庵间驮梁屋架 庵间房又称“大房”,形如马鞍,两坡流水,有高屋脊,这是区别于厦房的明显特征。这种民居在陕南很普遍,关中的门房、厅房、楼房大多也是庵间大房。从屋架结构上,又分为“庵间人字形屋架”(图18)和“庵间驮梁屋架”(见图19)两种。前者由脊檩、腰檩、檐檩、平梁(大担子)、坡梁、拉筋、斜撑、柱子构成;后者由脊檩、腰檩、檐檩、柱子、平梁(大担子)、小平梁(小担子)、立柱构成。庵间房又有三椽房与四椽房之分。三椽房是屋顶前坡二道椽、后坡一道椽,两根明柱;四椽房是前坡二道椽、后坡二道椽,四根明柱。庵问房以梁柱承载屋顶重量,墙只起围护结构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称之为“墙倒屋不塌”。梁柱用材大、耗资多,陇县农村用36根大木料,72根小木料,民间称它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陕南由于雨水较多,夏季闷热,为了通风,屋架均高于关中和陕北,并借助于挑檐梁以保护墙面不受雨淋。有的分层次作腰檐,在房屋前坡椽下使了两排腰檩和两行立柱,廊上柱子明露,使檐口出挑2米以上,遮住下面的走廊,称为“歇檐”,遇连阴雨天气,可在走廊上晾晒衣物粮食,也可在檐下堆放农具或做其它工作。堂屋的门多为格扇门,每间由4~6扇组成(见图20)。 它上抵椽下的横档,下与门坎齐平。上半截为花格窗子,下半截为裙板,正面多有花卉人物雕刻。这种民居的外观造型,除了保持北方民居古朴、淳厚的风格外,还兼具南方水乡装修精美、通透秀丽的特点。 旧时遗留下来的庵间房,屋顶大多修有屋脊和脊吻,关中、陕北都用砖砌筑,陕南则都用小青瓦砌筑,脊的端部用兽吻收头,称为“鸱尾”(见图21),富户人家的屋脊与脊吻,是用粘土分段预制,在窑中焙烧而成。分段预制的屋脊,下层与屋面相接,作为屋脊的基础,上部为屋脊正身,饰以多种精致的花纹。鸱吻的形式尤以陕南为最多,有的是整体预制焙烧而成,有的是分段分块预制焙烧而成。明清时代的等级制度森严,据说寻常百姓的鸱尾只装禽不装兽,坐了官或中过举的人家屋脊上才能装兽,小官用的是闭嘴兽,大官用的是张口兽,口中含颗红弹,在朝中坐官的装龙头兽。陕北称这种装饰为“五脊六兽三排瓦,倒插飞檐张口兽”。民间传说,屋上的雉尾为凤,能降吉祥,龙吻为虬龙,可兴云布雨、避免火灾。有这种装饰的房屋,至今在关中和陕南各地仍可见到。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