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院落与庄基地势及经济条件相关联,宅基狭窄或经济拮据的人家,往往因陋就简,房舍间数少,院落布局很简单。有的沿着山边或顺着道路的走向建成“单摆摆房”,即三间并连,呈一字形摆开。通常中间开门,两边的两个套间墙面上不开门,俗称“一明露暗”,这是陕西的传统民居风格。有的利用山坳或道路的拐弯处,在正房的一头续接厦房,它伸出在正房平面线约一间的位置,呈╗形,如同旧式钥匙的头部,故而民间将这类房屋的布局称为“钥匙头”;还有一种呈╔╗形的平面布局,因宅基不宽,不能盖成三合院,便在正房的两头各续接一间厦房,中间正房四水归堂,两边的厢房有两个耳门,称为“三间套院”。以上三种形式的平面布局,都是陕西农村较常见的住宅形式,多为经济条件较差的人家居住。陕西传统的民居建筑大多是封闭型的,为了减少外界的干扰,习惯上一般都要在房前或屋后留出数尺之地,规划出一个狭窄的小院,筑一道围墙,形成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独门小院。山区受地形所限,不能修筑围墙的,也要用树枝或竹棍编一道篱笆墙,并用树杆做个栅栏门,以防猪羊等家畜外出,也有防御野兽侵袭的作用。 经济条件稍好的人家,大多修建三合院或四合院,这是关中和陕南典型的民居格局。三合院又称“三合头”,即三面有住房、庭院在中间、另一面为街门的院落。常见的有三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前有两对面的厦房6间,后有庵间大房3间(见图1);一种是前有门房3间,后有两对面的厦房6间(见图2);一种是前有两对面的厦房4间,后有庵间大房3间(见图3)。这种住宅布局简单,房屋类型少,整个院落的房屋只有3座,是取“三星高照”之意,房屋总数为7间的,俗称“七星剑”。它由门房或一明两暗的三间大房为主体,再加两檐厦房一对,就是一家小院,存粮、放柴、竖灶、住人各有地方,既经济又实用,因而这种农宅在陕西各地很普遍。 四合院又称“四合头”,它沿宅地四周布置房屋,中间是庭院。即前有厅房或门房、后有上房、两边是厦房(厢房)的布局(见图4)。这种院落如果后边的正房是三大间,那么前面的门房就修五小间。门房的用途较多,除了作为进出口的通道,也可作居室、书房、会客或贮藏等用;门房还可兼作车库,牲口将大车拉回,卸套后即停放在这里,侧边还可过人。临街的门房也可作经营商业的铺面。两边的厦房,西厢房一般供晚辈居住;东厢房因夏季西晒,冬季西风直冲,不宜居住,富户大多用来存粮储物或作厨房、马厩。后边的正房是庵间大房,它是整个院落的主体建筑,不仅房屋高大宽敞,用料和施工也很考究。正房的建筑形式多采用我国传统的一明两暗布局。两个暗间是长辈的起居之处,中间的明堂称“堂屋”,靠背墙的地方安放祖宗牌位,专门敬祀天地祖神,平时空着,遇有庆典时,是宴客和举行仪式的场所。厢房的作用和地位虽没有正房那么重要,但作为整体建筑,也要讲究两边对称,保持和谐统一,不能只建一面,韩城市有句民谣:“有西没东,家无长兄(长子死得早);有东没西,家无长妻(大儿媳死得早)”。可见人们对厢房的修建也是极为重视的。这种院落的好处是布局严谨,四面房屋一围,便是一个封闭紧凑的独家小院,再装一对结实的大木门,加两三道关子(门闩),贼娃子除了真会飞檐走壁的轻功是休想入内的。四合院因地盘方整,形状象颗大印,故民间称它为“一口印”。又因房屋四面相连,屋面连结处构成四槽,雨水从四槽流到堂前,从檐下小沟排出,故而又称“四水归堂”或“四水到堂”。 陕西的四合院以韩城市党家村的为最典型,保存得也最完整。这个村270户人家,住四合院的就有220户。这里的四合院形成于明、清两代,它建材坚实,风格典雅,檐、墙、门、柱等细部都富有装饰性,人们称赞说:“官住衙门客住店,韩城人住的四合院”;“四合头院子歇檐厅,走马门楼子挂红灯”。现在保存完好的党家村四合院民居被国内外专家誉为“民居瑰宝”,已列为观光点。 对四合院房屋的使用安排,在韩城市一带,讲究以“八卦图”(见图5)中的吉祥方位来划定,首定大门,次定厨房,再定厕所和马厩。以“巽”、“坤”相邻为伍,把门开在门房的左侧,取“坎宅巽门”之意,以为吉祥,人们就称这种门为“巽字门”。当地最忌将大门建在南墙的正中,认为南边的大门为“丙丁火”;北边的堂屋为“壬癸水”,大门直冲堂屋,水火相克,宅不安宁。厨房位置的安排也有一定之规,通常设在与门相近的东厢房内,门为“主”,灶为“从”,所谓“移门挪灶”,就说明了门和灶的主从关系。厕所为污秽之处,一般设在西南或东北,取卦象属土的艮坤方位,寓“取土修治其沽”之意。马厩多与厕所相邻,便于一起清除粪污。 陕西各地的三合院和四合院,在平面布局上虽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陕西辖区地形狭长,从北到南跨越8个纬度,陕北、关中、陕南三个自然区域的气候有明显的差异,因而在院落的空间处理上各不相同,形成了三个区域各自独特的风格。关中夏季炎热,冬季较冷,尤其西安附近是全省夏季高温中心地区,为了减少太阳东升西落的照晒,传统的住宅平面布局大多南北狭长,使内庭处于阴影区内,以求夏季的阴凉。(见图6)庭院的宽度取决于正房的开间,通常为3米左右。其纵深长度由两边厦房的间数而定,长和宽多为4与1之比,形成窄院、封闭的特点。这种院落的优点是布局紧凑,节约土地,面积利用充分。缺点是厦房只有早晚得到短时间的日照,室内光线差一些,读书写字就很不方便。
图l三合院(甲)图2三合院(乙)图3三合院(丙)(俗称七星剑)图4四合院 离三图5八卦方位图 图6关中民居典型平面图
陕北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建筑材料的限制,民居中很少有深宅大院,一般人家在靠崖处凿洞为窑,前面盖房,常见的有两进院的假三合、假四合,进了大门是空院,内种果树或蔬菜,俗称“撅尻子厦子”,有的南北是窑,东西两边是厦房,构成四合式天井。陕北少数豪绅富户也建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大瓦房,但这里夏季凉爽,冬季气候寒冷,是全省气温最低的地区,为了避免遮挡,争取良好的日照,都加大了房屋之间的距离,形成了庭院宽阔的建筑格局(见图7)。庭院的宽度最少为5开间,约15米,多的可达9开间,约27米。
图7陕北独院式民居平面图 陕北地广人稀,为修建这种宽敞的院落创造了条件。这种庭院使厦房的日照时间长,室内光线充足,而且它空阔爽朗,不致使人有局促之感。这是与关中地区狭长庭院最明显的一个区别。 陕南由于秦岭的屏阻,寒潮不易侵入,夏季多雨,气候湿热,为了便于通风,庭院比关中相对要宽大许多,但因地少人多,受宅基限制,又不能规划出陕北那样宽大的院落,因而陕南庭院的宽度介于关中、陕北二者之间,它既不像关中院落那样封闭严密,也不像陕北院落那样大门偏设,有的庭院作半开敞式,有的农宅不设围墙,设有围墙的也将院门开在居中,以便南来的穿堂风吹走闷热的暑气。房屋檐口挑出深远,夏天烈日当头,人们照样可在屋檐下纳凉消暑,展现出鲜明的陕南院落布局特色。 旧时家道殷实的富户人家多修深宅大院,讲究“前厅房、后楼房,两边厦子加厨房”;“九间套三院,明柱格子扇,厅房加游廊,马房搁偏岸”。归纳起来,其平面布局大致有纵向多进式、横向相连双院式、纵横交错的九间三院等几种类型。
图8二进院平面图 图9三进院平面图 纵向多进式民居是由独院式平面沿纵深方向重复组合而成的院落。关中和陕南地少人多,城镇居民宅院多沿巷道两侧布置,宅门争取面街,宅基划分以10米左右三开间面宽的居多,人口众多的大家庭,房屋平面布局只能向纵深发展,形成层层厅堂庭院组成的大进深宅第。其厅堂院落的布局不尽一致,但多以二进(见图8)、三进(见图9)为主。二进院的分外院、内院,前堂后寝,房院联合。三进院的分别称前院、中院、后院,前后并列相通,各院房屋间数多取单数,呈对称布置,院与院之间有砖墙相隔,并建有走廊通往各屋。这种平面布局具有庄严、深远、层层引进的空间效果。各厅堂院落的功能比较明确,尤其后院很安静,增加了住户的私密要求。 横向相连的双院式住宅是由两个独院并连而成的,这种院落主要流行于陕北,因当地富户巨商较少,而一些高官显宦的家又多在内地,并且陕北土地贫瘠,历来经济落后,很难修成关中那种多进式的大型套院。对于人口多的家庭,单院式的平面布局又满足不了居住的需要,因而形成了一个宅门并连、结构比较简单的双套院民居(见图10)。这种横向相连的双院式住宅,两院之间的中轴线明确,每院虽仍保持着对称的布局,但主院和次院的房屋在建造规格上有明显的差别。按照当地的风俗,两个院落一定要遵循左主右次的安排,主院的正房是高台阶、大进深、用料和装修都很考究,庭院也较宽,临街房屋的开间数要多于右院,屋脊的高度也比次院高一些。这种双院并连式住宅既可供多子女的住户居住,临街的一面也可用来作为经营商业的铺面。 图11九间三院
图10陕北双院并连式民居平面图 纵横交借的九间三院是一种宅院联片组成的大型群体建筑,它占地多,建筑规模大,多为旧时的高官富户所有。其规模和布局不尽一致,少的有六个院落,多的有十几个院落(见图11),其特点是将前面临街的九间门房并列一排,每三间门房与后面的房屋通连构成一个院落。三院可以只开一个大门。也可分别开三个大门。开一个大门的要在大厅与厦房之间另开一道月亮门,以便通往侧院。天井用大方砖铺路,两边各有厦房三间,均建有前廊,各廊相接,环行无阻。前院与后院之间有厅房相隔,在厅房背墙的中心处另安一门,通往内院,客人只能进入外院,内院非请莫入。内院的布局略如外院,只是后面的三间楼房(指架有木楼板的庵间大房,非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楼房)比厅房高大宽敞,这是长辈居住的地方,俗称“上房”或“正房”。客厅在地平上要比门房高出一级,而正房是整个院落中的主脑,自然又要比厅房高出一级,以象征“步步登高”或“连升三级”。正房的门前通常铺有数排又平又光、棱角分明的长方石条,以便升堂入室时拾级而上。这种大型宅院的规模,可根据需要和财力确定,有的三院全盖房,有的只盖中院。西院的前部作马房和草料房,中部和后部作仓库或其它作坊。东院的前部作厨房、餐室和佣工住房,后部作花园。这种将几大院串连成片的整体建筑群,无疑是为了适应旧时封建地主经济和商业资本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是旧时几世同堂大家庭家长制的产物。这种院落多见于关中地区,陕南有些官宦人家修建的“五间九架”府邸也颇似这种住宅。建国后,这种大型宅院除了少数曾作为阶级教育的实物而保存完整外,其余的或因塌毁,或因改作它用,现在已很少见到。 院落里的附属设施和空间布局,直接反映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许多传统的装饰都具有鲜明的民俗特色,这里重点介绍一部分: 首先从大门说起。大门是民居出入的中心,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反映出住宅的规模和户主的财势权位,乡间常称有钱人家为“高门大户”,可见人们从大门的装修上就可判断出户主的经济水平。民间还有“穷房富门楼”之说,意谓家里虽然很穷,房屋可以修得简陋些,但门楼却不可马虎,要尽量修得富丽堂皇,以显示自己的排场体面。尤其出外经商和做官的人家,大门要讲求高大宽阔、宏伟壮丽。有的修成“走马门”,人骑在马上策马扬鞭,不用低头委身便可裕如而进。大门上边有牌楼似的顶,也有修成飞檐翘角门楼的(见图12、13),两扇黑漆大门,由两个青石雕制的凶恶怪兽形门墩相托。门板多为质地坚实、其厚如砖的硬木做成,犹恐不够坚固,有的还要包上铁皮,在上中下各部位纵横成行地钉上数排大盖铁门钉,门扇正中钉上铺首(门环),门楼两侧饰有博古、福禄、八卦、人物、花卉、禽兽等多种砖雕峙头,门外两侧墙壁上嵌有砖雕诗文或绘画,如图14所示,其内容为苍松古柏、梅鹿仙鹤,表现出一派国泰家宁、长寿吉祥的景象。门额上有阴刻或阳刻的题字,如“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和气致祥”、“清白传家”等,反映出户主的志趣和追求。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