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将肩挑负贩的行商称作“摊贩”、“小贩”。这是一种古老的职业,《礼·曲礼》中就有记载。他们走街串巷,用特殊的吆喝声或代声作为“有声店招”,借以招徕顾客。陕西省关中一带摊贩的吆喝声,具有地方戏的韵味。有的吆喝声首句类似秦腔“二六板”的“叫板”,尾句似二六板。 陕西省摊贩的门类很多,主要有:
一、货郎 货郎,也叫“货郎担”,是在农村、山区或城市小街僻巷流动地贩卖日用品的人。唐代卷轴画中,就有《货郎图》,元、明、清的戏剧小说中,常有货郎形象出现。旧时交通闭塞,人们进城购物极不方便,因而货郎甚多。 货郎中,有的身背双层货箱,上层罩有玻璃,其中分格陈列所售之物,如针、顶针、梳子、篦子、发卡、纽扣、牙粉、香粉、火柴、糖豆。有些货箱上,写着由几个字合成的怪字,如“藤”(黄金万两)、“遍”(招财进宝)、“置”(学好孔孟)等。耀县的货郎,都挑着货箱出行,人们称他们为“扁担客”。又称他们是“耍八条系的”,因为扁担两头各用四条绳子系着货箱。安康一带,一些经营土布的货郎,以宽布捆束,打在肩上,称作“掂捆子”。货郎每到一地,就摇动长柄小鼓,发出“拨浪、拨浪”的声音,以招引乡民买货。这种鼓的形状,和小孩们玩的拨郎鼓(鼗鼓)相同而比较大,叫“货郎鼓”。现在公路四通八达,乡镇商业网点密布,货郎已经罕见。只是在一些偏僻的山村里,尚有货郎足迹。
二、卖油的 卖油的挑着油篓出行。到了居民区,放下担子,手敲梆子。人们听见梆子声,就知道是卖油的来了。有一种梆子,本身是量器,可以用来提油。
三、卖菜的 他们是从农村收购蔬菜、水果,带入城镇卖的小贩。汉朝叫“卖菜佣”(《后汉书》卷七十七),后世叫“菜贩子”,“文化大革命”中被贬为“二道贩子”,受到限制。1978年后,日趋活跃。他们的叫卖声,如:“卖一菜一来,谁要黄瓜、葱、韭菜、芹菜、茄子?”(乾县),“鲜嫩的黄瓜,新鲜的韭菜!”(长安)。
四、卖药的 卖药的背着药箱子,手里拿只刺叭,边走边呼唤顾客。在比较繁华的地方,卖外科药的常用表演武术来招徕顾客。当人们围观时,他先说自己带了哪些药,然后讲这些药可以治什么病,引诱人们购买。卖内科药的,则打四叶瓦(一种快板),说起自编的陕西快书,吹痖自己所带的是灵丹妙药。他们利用人们爱占便宜的心理,说:“买一包送一包”、“买一包送两包”,其实药的价值远在售价之下。他们能言善辩,善于愚弄乡民,经常把假药说成是包治百病的仙丹。例如,乾县卖“红伤药”的,常把风化石(石灰岩的风化物)当作止血的灵药高价卖给别人。
五、走乡医 走乡医是一种民间医生。他们手摇串铃,所以古代也叫“铃医”。有的手执望子,上面绘有“河图”,写有“祖传秘方”、“中医世家”之类的文字。他们的单方、验方,大多来自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具有验、便、廉的特点。不过,走乡医中有真才实学者不多,所以被人们贬称为“野大夫”。
六、收破烂的 收破烂的,一般用手摇铃招徕顾客。也有吆喝的,如:“谁一有一要卖的烂铜、烂铁、烂铝呢?”(乾县),“谁一有一要卖的破纸箱、烂布、空酒瓶呢?”(乾县),“收一废纸、旧报纸呢!”(铜川)。从前,常见用火柴收购废品者,如今有用廉价的塑料制品换旧衣服者。
七、小炉匠 小炉匠是以钉锅、作焊活、修理锁子等为职业的人。由于他们的炉子小,只能做小活,所以常言道:“小炉匠开不了毛铁(生铁块)。”他们有的专门钉锅,有的专做焊活,既钉又焊者少见。因为就是兼有这两种手艺,也因工具笨重,无法都挑在肩上走街串巷,所以只能从事其中一种。他们的吆喝声是:“钉盆钉锅一”,“焊洋瓷盆子洋瓷缸子一”,“修理锁子配钥匙一”(彬县)。
八、皮匠 旧时,皮匠也有走村串乡的。他们将生皮制成熟皮叫作“熟”,把皮革做成绳子称为“合绳”。他们的吆喝声是:“谁一熟皮、合绳呢?”(乾县)。
九、卖哈哈笑的 哈哈笑,是一种玻璃玩具,可用口、鼻吹出“叮哨、叮哨”的声音,所以也叫“玻璃叮哨”。也有人称为“玻璃不登”。卖哈哈笑的边走边吹,借以引诱儿童购买。有些人见了他们后,揶揄道:“省钱买个哈哈笑,‘叮哨’一吹底子掉。”
十、骟匠 骟匠,咸阳地区也叫“劁客”,即阉割家畜的工匠。他们外出时,除携带工具外,还举一根铁丝。铁丝顶端系一些红布绺,作为职业的标志。紫阳县的骟匠出门,带一只10厘米长的号筒,边走边吹。某家需要骟牲畜,听号声即知。骟过猪、羊后,骟匠还要奉赠主人几句吉利的话,如“肯吃肯长三百斤”之类,主人听了很高兴。
十一、算命先生 算命先生是一种迷信职业者,其中瞎子较多。旧时人们常说:“瞎子面前三条道:算命、卖唱和讨要。”所以当时算命是瞎子的一种重要职业。他们外出卖卜时,喜穿长衫马褂,有点像教书先生。一手柱着明杖,一手摇串铃。
十二、其他 摊贩大半是卖什么吆喝什么,如“打一豆一腐一”(渭南),“卖一豆腐来,谁一要豆腐呢?”(乾县),“豆一腐一脑,是热的!”(宝鸡),“粽子大(念tuǒ)呀,五毛钱一个呀!”(铜川),等等。近年来,摊贩的吆喝声花样翻新。有的简直是假话连篇,如:“朝这儿看,朝这儿瞧,我的凉席出口转内销,上过电视登过报。近销东南亚,远销阿尔巴尼亚。只为早回家,所以大减价”(铜川)。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