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建国后陕西省除陕北建造“防沙林”带、渭北黄土高原上的“林网化”、关中平原上的“农田林网化”及“四旁绿化”、河滩绿化和陕南许多适宜植树的荒山飞播造林数百万亩之外。巍峨的秦岭、巴山横贯陕南全境,林业资源十分丰富。不但有广阔的人工林,而且还有巨大的原始森林,是陕西省主要的用材林业基地。由于林业发达,林副产品极为丰盛。 据《陕西森林》载,省主要的乔、灌木树种就有160余种,马尾松、油松、巴山松、柏树、桦树、桉、榆、椿、杉、楸、槐、栎、杨、柳、檀、樟、冬青、泡桐、桐等用材树约60余种。核桃、柿子、大枣、苹果、柑桔、板栗、石榴、梨、桃、杏、李、樱桃、枇杷、漆树、油桐、水冬瓜(漆木油)、油茶、油橄榄等经济树50余种。药用树:山楂、木瓜、花椒、杜仲、山杏(杏仁)、侧柏、银杏、卷柏、桑、桂、厚朴、酸枣等30多种(不包括数百种药用草本植物)。灌木树种更多,竹林也很茂盛,竹子品种五花八门,有箭竹、拐棍竹、木竹、毛竹、慈竹、刚竹、淡竹、水竹等30余种。 植树造林,陕西各地区都有悠久的历史和宝贵的经验。据《陕西森林》载,周时朝廷就设有专司林木管理的部门和官吏,人民群众栽植树木成习。在长期植树过程及用材过程中,相应地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风情民俗。 例如:“家有几株柳,不往山里走。”这是平川群众常说的一个谚语,意思是只要栽植几株柳树,家中就不会缺柴烧。因柳树属速生树种,每年到了冬天可以砍去全部枝丫。砍下的树枝可作柴烧,也就不必进山砍柴了。还有“植树造林,福荫后人”、“植树如栽‘摇钱树’,造林似造‘聚宝盆’”等谚语,都是群众对植树造林重要性的认识。 植树方法 对用果实(籽种)繁殖的树,一般是先下种籽育苗,待新树苗长成之后,再移栽,如松、柏、桃、李、胡桃、椿、槐等树皆如此。另一种就是“压枝条”育苗法,就是将砍或剪下的树枝埋入地下,待被埋的树枝发出新苗再移栽。如冬青、杨、柳、桑等皆如此。民谚日:“榆撒钱(榆树籽形圆如铜钱,故称“榆钱”),桃爱嫁,砍下柳枝河边插”。这是说,榆树的生命力很强,适宜多种土壤生长,把它结的籽“榆钱”撒到哪里都会生长成树。“桃爱嫁99是说桃树要嫁接,否则,结的桃子小而毛长叫“毛桃”,苦涩难吃。柳树易生根,砍下的柳枝,只要插在湿润的地方就会生根发芽。 植柳俗称“插柳”,其方法较简单,每年“冬至”前后,是“插柳”的最佳时期,将成年柳树上的枝丫砍下,截成三五尺长的棍(棒),在地上挖一尺许深的坑,先倒进一些水,然后将柳枝插进坑填满土压实,来年春即会发芽成树。因柳树适宜生长于湿润的地方,故人们多在河边、池边、沟渠边栽植柳树。 “棕要剥,椿要板,核桃要用刀子砍”,其俗是说棕树每年要剥棕片,不剥,树拿被棕片紧拖着不长。椿树每年可发两次芽,第一次扳掉一个芽,第二次就会发出二三个新芽。香椿芽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美昧小菜,扳芽又会促使椿树生长,故每年春季有大量的“椿芽菜”上市。“核桃要用刀子砍”,就是说核桃树到结核桃时,每年要在树的主杆上砍几刀,树才结核桃,故一般树上刀痕累累。这都是沿袭传统的风俗。 漆树种植 漆树是中国的重要经济树种之一。陕西省栽培漆树和生产漆制品的历史悠久,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写道“今梁州(今南郑县)漆最甚”“以金州(今陕西安康)为佳,故称‘金漆…。1949年,陕西省除发展人工营造漆树林之外,1957年还在汉中、安康飞播漆松混交林二万多亩。陕西省的漆生产数占全国百分之四十多,质量较高,也是陕西省主要的出口产品之一。 陕西漆树林较集中的地区,是秦、巴山区和安康、汉中一些丘陵地带。品种以野生灰皮和麻大木漆为主,引进品种有大红袍、贵州红等。漆树适宜栽植于温润、肥沃、杂有碎石透水良好的腐植土壤和阳坡地(漆树怕寒和大风),一般是五年开割,最长的贵州红可割25年。漆林管理,既有国营林场,亦有个体林场和单家独户经营。但无论是国营林场割漆工人或是个体割漆工,在割漆时都有一些传统的风俗和忌讳至今流行。 割漆工具与方法:割漆工具简单,只用一把与镰刀相似(较小)的、略微带弯的刀,称为“漆刀”。割时,根据树杆的精细,用刀在树杆(树身)的一米至一米五处的皮上,开割一条斜口(口长约占树杆的三分之一),在斜口下端,插装半个大蚌壳或用大竹筒做成的碗,称为“漆盘”,使漆汁慢慢流入“盘”内,工人们再按时提上“漆桶”,逐棵将树杆上的“漆盘”取下,将漆汁倒入桶内,再将蚌壳或竹碗插在原处,此活路叫“收漆”。 祭山 是陕南巴山地区割漆时的一种传统风俗。割漆时,先要在漆林边上焚香、燃烛后,杀一只公鸡将血洒在林边,众漆工叩头跪拜山神,祈求山神保平安,多收漆。在焚香敬神时,还要将“漆刀’’摆在前面供着;杀了鸡,先往“漆刀”上滴几点鸡血,称为“祭刀”。 割漆还有讲究,一片林只能由一人去割,不许第二个人执刀。据传说,两人同割会使漆树不长,少收漆甚至不出漆(汁),这种习俗,可能是“刀法”不一而影响漆汁流量之故。所以,割漆都是分片执刀,分山管理。 马尾松种植 . 马尾松是陕西省人工造林面积最多的一种树种。主要林区在陕南汉中占80%以上,安康10%左右,为陕南用材和薪炭材的主要树种之一。 陕南群众以前就有用暗穴法(一锄法)栽植马尾松的习惯。建国后,南郑县山口子、马家嘴等地多采用此法造林。马尾松成活率高,生长好。“一锄法”造林优点多:不整地、省劳力、成本低、效果好,曾向外地推广此法。马尾松宜生长于土层厚、湿润、排水好的山坡和丘陵,有耐寒、耐贫瘠的性能。 育苗,先在沙土地里施少量底肥,将地整成畦,播松籽于畦上,再以细沙土掩盖,保持一定的湿度。新苗出土后,要经常洒水,但不能浸泡。苗长至一尺五寸左右,即可移栽。 栽植,就是将培育的松苗,移栽于适宜生长的山坡上或丘陵地(停不住水的地方)。先在山坡上挖直径尺余,深度尺余的“鱼鳞坑”(距离相等,坑挖成遍坡似“鱼鳞”,故称鱼鳞坑),相距5尺许。栽树时,坑内先倒水浸湿,用盆或木桶合些泥稀糊,将树苗根在糊中浸过再植于坑内,用土填实后再浇些水,日“定根水”。过后,再浇一二次水就可成活了。此法,即“一锄法”的改进方法。 杜仲栽植 杜仲,也叫丝棉木,为我国特有。我国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早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杜仲的药用效能,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树种。它的皮、叶可人药,木质细光是最好的细木用材。据现代科学试验,它不但能治多种疾病,而且因为它含有大量的“马菜树胶”,是工业上的绝缘、粘合材料,经济价值极高。陕西省少有大面积杜仲林,只有周至、西乡、宁强等县有对集约经营,大量的是陕南群众在“四旁”(住房四周)栽植的杜仲。此树枝叶茂密,生长旺盛,也是陕南群众美化环境的树种。 杜仲对气候、土壤的适应性很强,但以土层深厚、湿润、肥沃的山麓生长较好。种籽,要选用20~30年生,发育健壮、树皮光滑、无病虫害及未剥过皮的母树采种。一般是在春播前先用温水或凉水浸种催芽二、三月播种育苗,苗高二尺多,冬季或次春即可移栽。 杜仲树分为乔木、矮林、头木三种。树木成熟后,乔木可剥皮、伐材、药用。矮林主要是产叶;可利用其萌芽力强的特性,冬季截其干,施肥、培土,使萌发新芽,再长。头木的枝、叶、皮生长较快。人们常在树的主干长成后,要截去上端,只留二米许的主干,并在截干处留五个力枝。当主干长粗,力枝成熟,即可每年采剥一个力枝,然后再选育一个替换力枝,称为“截枝法”。山杏林播种 陕西是山杏原产区之一,以天然林为主。建国后,陕北、渭北许多县以营造水土保持林为目的,大量播种山杏,形成了林带。山杏的主要产品是杏仁,为重要的木本油料,传统的出口物资,主要用于药材、榨油、糕点、食品等。既有极好的经济效益,又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是黄土高原上较好的树种之一。 山杏,适应性强,耐旱、耐寒。有早熟、中熟、晚熟之分;离核、粘核之分;甜仁、苦仁之分。 栽种,一般采用直播造林,随整地随播种,每穴3~5粒种籽。陕北多以种播,出苗整齐。若是春播,人们常将种籽进行“沙藏处理”。苗长头五年内,要进行定苗、修枝、松土、除草,每隔二三年还要复垦一次,十年后即可疏伐。 杏仁既味美,又和“幸人”谐音,故人们在一些喜庆的宴席上和馈赠礼品时,常用“杏仁粥”、“杏仁酥”、“杏仁糕”、“杏仁羹”等食品,以取其“人人幸福”之意。此俗在陕南各地流行。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