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宝鸡地区民用住宅历史悠久,远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北首岭村落遗址中,就发现有草木结构的半穴式房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夯土、夯坯和土墙的房屋建造。从周原遗址和出土文物可知,周秦之时,这里已开始有了砖瓦建筑和四合院式的院落布局。后随着贫富的分化,在住宅上的区别也日益明显。官家大户墙高院深,建筑讲究;穷户人家房舍简陋,或者靠山掘窑,常常是一家几代同房同坑,甚至人畜混居一屋亦屡见不鲜。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广大贫苦农民分得房屋和土地,生活好转。1956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农民修房盖屋,居住条件改善。但是,1958年实行公社化,强调“一大二公”,搞“一平二调”,农村住宅建设停滞。1962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农村的住宅建设也开始恢复并有一定的发展。许多地方还统一规定宅基、房屋标准,建成了一批整齐美观的“新农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住宅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市各地出现了“盖房热”,除砖木结构的平房以外,近几年还出现了不少楼房,城乡人民的居住条件都有较大的改善,截止1988年,全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8.1平方米。 宅基选择 昔日,宅基地的选择被视为一件大事,择基时要请风水先生勘舆,由其摆设罗盘,根据主人的生辰八字,选择吉祥宝地。虽有诸多迷信之说,但往往由于地基所限,勘舆只服务于富人,一般人家仅择定座向及动工日期,取个吉利。农业合作化后,土地集体所有,宅基统一规划,统一安排,但择定吉日之俗犹存。 院落布局 一般视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定。一般富裕之户,多为四合式的布局,即“前厅房,后楼房,对面厦子加厨房”。而一般农户多是房屋半边盖的单面厦房或对面厦房,至于贫寒之家更为简陋,依山靠沟者穿崖打窑洞而居。院墙为黄土夯筑,高而厚,兼作厦房背墙和上房山墙。现在农村新民宅的建造,基本上打破了过去四合院和其它形式的布局方式,各家各户在集体统一规划下,院落布局讲求基本上的一致性。一般多为“三合院”的布局,即“前平房,后楼房(或大房),中间半面盖厨房”,这种布局形式与过去的“四合院”布局相比,显得院子宽敞,屋内明亮。有的还在院子建造小花园,更显得优雅舒适。 房屋造型 过去不论是瓦房还是草屋,其造型一般多为两种,即一面流水的厦房和双面流水的大房,房屋的高度一般为1丈左右,大房的深度为1.6丈左右,厦房的深度比大房少一半左右。房门开在中间,两边开窗。土木结构房屋墙壁厚度为一尺三四寸,新建砖木结构墙的厚度在8寸左右。“一明两暗”是农村最常见的房屋建筑形式。传统厦房和大房造型特点,集中表现在外型上,即门窗和屋顶的式样上,房顶出檐和挑头较大。大房的房脊造型主要有花脊、平脊等种类,所谓“花脊”,就是用加工的砖瓦堆砌成一定几何图形,也有的是先制成土坯而后烧制成的,专供砌房脊使用。“平脊”就是用砖或瓦块堆砌成的一个长条形。在平脊两头用龙兽头像造型的雕刻砖压脊。门窗今昔变化较大。过去的窗子近似正方形,窗格多为正方形的网状,在窗子里边有窗门两扇,窗格多用纸糊,个别也有安装玻璃的。如今讲究光线,窗子大,窗心改用可以开关的玻璃窗扇。老式大门一般采用与房屋一体的穿堂门,门楣上有门额书画,门扇呈两扇对开。老式门的制作比较简单,多为几页木板合钉而成。新式门多为装板门,即先作门框架,然后再装上加工后的木板,比较精制,门框与门扇采用活页相连。门窗的颜色,过去多漆成黑色或者不漆,进入80年代后,多漆成绿色或米黄色。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也有不少盖楼房的,多为两层,楼顶有平的,也有木架瓦顶的,有水刷石砌面或用瓷砖镶嵌成的多样色调。房屋造型的多样化,打破了古老的传统结构。 建筑习俗 本地房屋建筑在选用材料和选择破土上梁日期上,迷信色彩较浓。新宅破土动工前要祭土地,表示土地神保祐平安。椽,忌用单数,小头须向上放。门框的长宽数要五,窗框尺度要短二,即所谓“门不离单,窗不离双”。另外,在破土上梁时,要请阴阳先生选定吉日,梁身要系红,要贴对联,放鞭炮。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