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小麦是宝鸡诸县人民的主食和主要商品粮,在其播种、生长和收获期间,都有一定的习俗,并为人们所重视。 烙油旋馍,祝愿丰收 西府不少县每逢播种小麦,农家都要为在田间种麦的人送一顿早餐。早餐是用上等麦面和菜子油烙成“油旋馍”或“油饼”,并烧一罐臊子汤,约在天亮时就要送到地头,在人们吃早餐时不少人家还要给种麦的耕畜喂点馍吃。这些都是为了予祝来年小麦长得好,“旋窝倒”,多打粮。此俗至今不少地方仍然延续。 宽待麦客,富磊麦草 小麦收获季节,甘肃“麦客”(称帮助收割小麦的人为客)来陕支援麦收,农家无论大家小户均以白蒸馍、油泼蒜、浆水面条相待,并在住宿等方面提供方便。在麦子碾打结束后,多以麦草垛大小标志丰歉。磊草一般有约定时间,到时亲邻相帮。农家都要为磊草做好宽待村人的一切准备。在扶风、岐山、凤翔一带多以烧酒盘子臊子面招待帮助磊草的人们(早期晒麦子也是如此),大家一起吃喝,尽情而欢,高兴而散。此为农家一乐,故称“富磊麦草”。 伏犁 民谚云:“伏天划破皮,强于秋后犁几犁”,“伏里草,棒打倒”,意为伏天犁地很重要。西府诸县旧时要将麦收后的休闲地(即麦茬地休闲一段,准备在秋末再播种小麦),在伏天翻犁二至三遍,群众叫晒土积墒,以备秋播小麦,确保来年小麦丰收。同时,对打场锄地在农村也有“锄上有水,杈上有火”的农谚,是说天旱缺雨或天阴日晒少时锄地利于保墒,杂草易死,打场时要勤翻晒,即是日照少气温低也利于碾打。 羊头会 新中国成立前,西府一带农村为维护村庄田间粮食、树木不被随意侵占或破坏,以村庄组织成立“羊头会”,由会首或长辈牵头主持,商定乡规民约若干条,约定成俗,共同遵守,违者按情节轻重罚款或给村人唱戏一台。解放后,一度被村民公约代替,教育群众遵纪守法。 驾牛 在凤县安河流域一带,旧时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有驾牛的习俗。即将一对牛套于犁头上,在家门前平地上耕一个圆圈,在圈内耕一个“十”字,组成一个“田”字,意为春耕就要开始,不要忘记田里的事情,圆圈为粮囤,十字为丰足,予示当年五谷丰登。 换活路(也叫变工互助) 旧时的一些贫苦农民缺少劳力和畜力,农忙收种碾打困难重重,本市平原山区早有变工互助的生产习俗。这种群众性的川原相帮、亲邻相助、自愿结合的形式,既可解决缺劳、缺畜户的问题,又可集中力量,不误农时,在短期内完成农事活动。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后,又广泛在农村运用。 火火烟 此为农村一种较原始的计算生产劳动时间的习俗。旧时偏远山区的一些农民习惯以火火烟计算劳动时间,其办法是:早晨为一火烟,上、下午各为两火烟,全天是五火烟。火火烟是农村集体劳动在无钟表、不知劳动时间的情况下,每当劳动到一定时间后,吸一袋烟,以解疲乏。故形成以一火烟为从劳动开始到休息吸烟,作为一个劳动时段的计时办法,为雇工、变工者记工。合作化后社员劳动记工办法大为改进。 四、六忌日 自古以来,西府一带农家饲养家畜、家禽,就有农历四、六不出售、不屠宰、不交换的讲究。故有“四、六不破圈,破圈不见面”的俗说。出卖或添置牲畜,要给槽神(弼马瘟——孙悟空)烧香。此俗虽已革除,但在一些老人中仍很忌讳。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