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平原地区多养马、牛、骡,用以耕地役用。俗称马骡为高脚牲口,家畜饲养有奶牛、猪、羊、鸡等。 选用 每年开春,各地均有骡马会,交易耕牛、骡马、驴等牲口。俗称牵牛或拉马。同时也有众多交易猪、羊等家畜的。谚称:“卖牲口不卖绳,卖鸟不卖笼。”买卖不说买卖,而说是牵拉,也是一种口头忌讳。选用秦川牛时,民间也有说辞: 头是头,脚是脚,浑身上下没弹拨。 犄角像根钻子,耳朵像把扇子, 眼睛像酒盅子,嘴巴像面片子。 前裆能塞进个斗,后裆能塞进只手, 腰长腿短,上角像碗。 庄稼人对耕牛十分爱护,“家有绣尾龙,一辈子不受穷”。现在也有养奶牛、奶羊及肉牛的。 圈栏 饲养牲畜的地方,俗称马厩、牛棚、猪栏、羊圈、鸡架、狗窝等。牲畜圈栏多设在侧房或下屋,房屋简陋,距住房较远,以图卫生。牲口吃料的槽子,多为石制或木制、砖砌条形槽,可供多头牲畜共用。牲口都是拴在槽头喂养。人称“喂牲口无窍门,讲究三勤:一勤喂得饱,二勤圈常扫,三勤刷毛清水澡。”清扫圈栏并垫以干土,俗称“垫圈”。清除粪肥,俗称“起圈”。农谚云:“要想牲口强健,保持圈净栏干。”又说:“夏要通风冬要暖,春秋门窗可半掩。”“老牛老马过一冬,最怕三月摆头风。” 饲料 各种牲畜所需饲料均有不同。给牲口喂草料,统称“上料”。再喂食叫“添料”。饲料又分粗饲料、精饲料和青饲料等。谚称:“马不得夜草不肥”,“骡马要得壮,夜草不能忘”;“喂牛没窍,夜草喂饱”;“牛要满饱,马要夜草”等,说明人们喂养牲口对夜草极为重视。人说:“骏马似蛟龙,饲料须要精。谷草要铡细,麸皮拌草中。经常搭豆料,饮马因时行。”(以上喂马)“骡子个大,饲草略差。谷草黍秸,豆饼油渣。外加料粮,高粱最佳。”(以上喂骡)“黄牛本性善,下地埋头干;只要草一把,再苦无怨言。”(以上喂牛)“毛驴嘴巴杂,给啥能吃啥。”(以上喂驴) 放牧 每年春、夏、秋季,到处野草青青。人们常拉牲口到野外放牧,既节省草料,又能溜达牲口。俗谚云:“牲口要上膘,多多喂青草。”“青草旺,牛马壮。”放牧又叫放青。为了过冬储料,人们割下青草阴干窖存,冬季开窖喂养。青储饲料与精饲料一样,牲口爱吃,肯长膘增肥。 铡草 饲养牲口,不管是青饲料,还是干饲料,一律要铡成短节入槽饲养。讲究越短越好,越细越好。谚云:“寸草铡三刀,没料也长膘”;“长草喂马,犹如刀刮;毛长皮皱,越喂越瘦。”铡刀为一木制刀槽,以铁固定槽口,再用大刀刃片上下铡动。一般需两人合作,一人送草,叫入草;一人提刀,叫铡刀。 役用 农民对牲畜的役用和喂养,都十分精心。可谓冷暖饥饱、劳逸伤疾,无不事事关心。牲畜使役之后,要及时休息。驴、骡、马卸套之后,要牵到平坦而干燥、松软的地方,让其打滚消汗,然后饮水喂料。牛在喂草之后,还要留出一段反刍的时间。俗称“回嚼”。俗语云:“驴打滚,马撒欢(踢踏跳蹬),老牛回嚼人抽烟。” 挂掌 又叫“钉掌”或“铲蹄”。这是圆蹄牲畜的一项特殊的需要。多由专门人员进行钉掌。俗云:“龙无云雨不腾空,马无蹄掌路难行。”马掌为铁制,U型,预留五孔,用特制铁钉钉在蹄子上。马骡驴皆需按时挂掌,否则役用时会磨伤牲口蹄足,损伤致残。在农村集市街口,多有专为牲口钉掌的匠人。将牲口蹄脚稳在蹄桩上,铲蹄换掌。人称此店为“马蹄店”。 养羊 境内渭北各县皆有养羊习俗。靠近山区的,多养山羊,成群饲养,每天早晨出牧,下午归来;位于平原的,一般都以家养为主。喂养有站羊和草羊之分,站羊即在家中栏圈内喂养的羊,多以青草或干草人工饲养。草羊即在野外放牧的羊,多为靠山人家所自养。 养猪 境内民间养猪习俗由来已久。考古发掘表明,当地居民在史前时期已能驯育野猪。因猪粪是农家肥中最好的品类,故农民养猪目的在于积肥。谚语云:“农业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猪多肥多,肥多粮多”。养猪处称为“猪圈”或“厩栏”。吃食处叫猪食槽,多用石料凿成。因猪好啃好拱,故石槽坚硬,既不怕猪啃栏,也不怕猪拱槽。猪饲料多用青饲料和精饲料搭配喂养。凡草秸藤蔓之类饲料,须剁碎使用。一般架子猪开始供给熟食精料,以图快长膘。民间一般很少养母猪,买猪仔通称捉猪娃。凡饲养猪崽的,都要阉过才喂。农村有专门从事阉猪行为的人,用挑担或自行车前挂红布条为标志,游村串乡。买卖架子猪时,要将缰绳带回,“卖猪不卖绳,卖鸟不卖笼”,恐怕带走财运。 养鸡 俗语云:“猪是钱串子,鸡是盐罐子。”农民家中养鸡,目的在于用卖鸡蛋钱购买油盐酱醋茶。过去一般鸡散养者多,栏养者少。但因鸡跑出户外践踏庄稼,食毁青苗,故只能在自家院内游食。又因鸡和吉音谐,所以民间婚丧事宜也用鸡牵线。一般多用红冠公鸡或母鸡。每年春二月,是农村孵小鸡的时候。多选“罩窝”的母鸡,给其身下放十余枚鸡蛋。所谓“鸡抱鸡,二十一;鸭抱鸭,二十八”,便指的是孵育时间。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