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初丧 旧时民间一般在年届六十之后,可置办棺材、寿衣,以备不测,棺材以柏木者为最好。初丧时,子女于死者床前、院场边烧“倒头纸”及死者旧衣、铺草等杂物。请风水先生测定出殡时间、选定墓址。家人为死者沐浴身体、剃发、穿衣、停尸于厅堂正中,谓之“中堂正寝”。子女戴孝往亲戚邻里家报丧,妇女亡故尤重向其娘家报丧。70年代起,推行火葬,农村仍多土葬。 设灵位 初亡后设置灵位,点燃筏灯(灵前及床下),日夜长明。灵位上摆放死者遗像,两侧陈列挽联、孝幛、花圈;旧时仕宦家在门口悬立一黄绸或白绢做的“冥旌”,上书死者官衔姓名,出殡时挑在灵柩之前,显示死者地位。一般人的灵位设置较简单。每日早中晚,孝子烧纸、叩头,以尽孝心。停丧期间,富户或请和尚、道士做道场,念经,超度亡灵;子女及近亲晚间打铺草睡于死者停丧处两侧,谓之“守丧”。 吊奠 停丧期间,亲友、家族持纸钱、香蜡等物,至灵前叩奠致哀。穷困之家丧葬简单,停丧时间较短。富裕人家葬仪隆重,发讣告,诵经,超度亡灵,搭台唱戏,办置酒席,招待来客及吊奠者。家族中五服之内死者之晚辈头缠白孝布,并拖背后,至小腿部;安葬长辈时,对其不孝子孙,家族及舅族中长辈责令其跪于灵位前,严厉训斥指责,令其悔过自新。今之城乡,亲人死后,左臂戴黑色袖幛,上绣一“孝”字。 唱孝歌 流行于留坝、宁强、略阳、南郑、镇巴、西乡、佛坪山区,停丧期间,丧主请来歌师、乐师(民间艺人)以唱孝歌悼念亲人。或歌师领着孝子贤孙,围绕灵柩,边转边唱。歌词或有固定唱段,或即兴自编,有韵白和独唱,如泣如诉,悲切动人。 出殡 安葬亡故老人,极为隆重,尤其富裕人家及名门望族,更重葬仪。官宦及富贵者死后,暂厝家祠家庙或空屋,修造墓圹、坟茔、刻碑铭,竣工后,择吉日安葬。出殡之日,僧道、乐队、子孙、亲友、送葬者持冥旌、彩旗、挽幛、纸扎等组成丧仪队,抬灵柩前往墓地。长子头顶孝盆,摔碎于十字路口。灵柩入土后,连续三晚,子孙到坟头煨火,为死者“暖房”。家眷子女,守孝三年,即每逢周年祭奠哀悼。今葬仪稍简。 烧七与周年 从人死之日计起,每隔七天,祭奠一次,家人上坟烧纸,名为“烧七”,一连祭奠七次。七个“七”之中,以第一、五、七“七”为最隆重,第七个“七”又称“尽七”,此后,葬仪正式告毕。此外,城固、洋县、西乡、南郑等地还在死后“百日”上坟祭奠。逝世周年亦较隆重,第一个周年称“小祥”,二周年称“大祥”,三周年称“除服”,贴红对联(三年守孝期间,春节贴白对联),即守孝结束,可以脱去孝服。其后,只在每年清明等节令时烧纸祭奠。 其他殡葬 ①停殡,旧时迷信认为,死者命相(即生辰八字)、死亡时间等于家人不利,暂不宜安葬;或亡者之家经济拮据,暂无力安葬,可将灵柩暂殡厝于院外,或家内空房,待另选吉日移葬坟茔。壮年患恶病死亡,或死于非命者,将灵柩殡于野外露天,任其日晒夜露;亡于他乡者,尸体或灵柩运回,不能入家门。②天主教徒葬仪:教徒亡故后棺殓时,念升天经,不设灵堂,不焚香烧纸,只在神龛内上燃一对白蜡。灵柩头朝门,脚朝神龛,意在亡魂面向天主,升入天堂。安葬日,所有念经者身穿白衣,一人举十字架前行,导引灵柩人茔下圹。③火葬,70年代起始在城市实行,部分县建有火葬场。人死后停丧二三日吊唁后,即送往火葬场火化,亲属保管骨灰盒,或将骨灰盒于野外挖坑深埋。农村仍以土葬为主。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