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得喜 结婚妇女怀孕称“得喜”、“有喜”,为家庭一大喜事。旧时在家庭和近亲之间举办家宴。得喜之后,孕妇“害喜病”,吃桂圆、黑芝麻等,期盼胎儿出生后眼睛又圆又大,头发又黑又亮。“得喜”期间,家人常根据孕妇的某些行为臆断胎儿性别,所谓“酸儿辣女”(孕妇喜吃酸者生男孩,喜吃辣者生女孩)。 添喜 孕妇分娩古称添喜、坐月子。旧时,生男称大喜,生女称小喜,农村妇女添喜,请收生婆来家接生,卫生条件极差,婴儿成活率很低。镇巴、西乡一带的山民,临产前常把卧室的箱柜、房门打开,期盼快生无痛。若是遇上难产,有的请巫婆念咒作法催生。一旦胎儿出世,断脐包裹,男婴用父衣,女婴用母衣,并将胎衣于避静处埋掉。今新法接生已普及。 报喜 婴儿降生后到产妇娘家报喜。山区人家昔日常在家门口张挂出诞生的标志,以防外人猝然闯入,带进邪秽之气,也提醒一些特殊人(如孕妇、着孝装者)自动避忌。标志是一方红布挂在门上,俗称“桃红”。红布上附有弓箭、铜钱、大葱、红枣、栗子等物,弓箭象征逼邪;铜钱比喻财多;以枣谐音早,以栗谐立,谓早日成立;以葱谐聪,谓耳聪目明。旧俗生男三日内报喜,生女则六日之后。报喜时送礼品,生男送公鸡,生女送母鸡,隐告婴儿性别。今已不避邪,惟于三日内报喜。 洗三 婴儿出生三天后要开奶开荤。城固、南郑、略阳、勉县等地,开奶时先让婴儿尝黄连。请来能说会道的妇女将黄连汤抹在婴儿嘴上,并说:“小乖乖,小胖胖,今日先吃苦黄连,来日天天吃蜜糖。”接着又把肥肉、酒、鱼诸食物煎成的汤水用手指粘少许涂抹在婴儿唇上,后让婴儿尝一口从别人那里要来的奶汁作为引奶,谓之开奶。将花生、鸡蛋、栗子、红枣、桂圆等物投入盆中,掺入温水及数枚铜钱,谓之“添盆”。由接生人撩水洗婴,口中念道:“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尻蛋,坐知县。”此称“洗三”仪式,在名门望族人家盛行,含有清除污秽、消灾免祸用意,也是一种良好的祝福,今已绝迹。 满月 婴儿满月之日,外婆家送来婴儿小衣、鞋帽及长命锁之类,亲友上门庆贺,主人设宴招待,俗称“过满月”。洋县、西乡、城固等地,此日,对婴儿剃头(称“落胎发”),头后留一撮“聪明发”,剃光眉毛。同时抱婴儿外出行游或由外婆抱回作礼节性小住,称“挪窝”。 晬盘 新生儿满一周岁,开始坐立爬行,呀呀学语,父母亲在婴儿的第一个生日要举行“周晬”活动,民间称“抓周”。即把能吃的食物、小巧的玩具和钱币、书画、笔砚、剪刀放在一张大盘子里摆在桌心让孩子随意取拿,如果孩子先抓吃的,认为长大后必定贪吃;若先抓书画、笔砚,则将来定是个文人;假如数次抓钱币,将来很可能贪财。此俗今无。 命名 孩子一般由祖父母、父母取名。昔日小孩先取一乳名(小名),待成人后再取个学名(俗称官名),有的还取字取号。汉中人的小名仅用于家庭,只让父母、兄弟呼叫,外人和晚辈不能随意乱呼。名字往往浸透着浓厚的伦理精神,有的专门取一些粗俗、难听的词作乳名,如“狗蛋”、“牛娃”“羊娃”等,以防“偷娃婆”(恶鬼)把小孩摄去。此俗今渐无。 认干亲 俗称“拜干爹干娘”。凡是认了干亲的两姓人家,交往密切,相帮相扶,同甘共苦。旧时婴儿满月之日,由家人抱出门外,遇上的第一个人,即认作干爸或干妈,称“撞干亲”。名义上是“撞”,实际上多是经过事先摸底,如双方都满意,只是选个吉日良辰做个“撞”的过场。当双方共同认可,从翌日起两家以干亲往来。亦有先请阴阳先生为婴儿算命,若命相不好,意味着“克父母”(与父母命不相容),便以认干亲转移命相,以求得相安无事。或婴儿体弱多病,为保全孩子的生命,则找身体结实者认作干父干母,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找干亲以“刘”(留)姓最好。孩子可随干爹子女排行,另取一名字。 祈子 旧时夫妇婚后长期不孕无子,即要祈子。祈法有二:一是“摸秋”,由不孕之妇在中秋夜潜入瓜果园偷摸秋实,以兆生子;或由其亲戚姐妹在中秋夜偷摘一冬瓜,用衣物包成小儿型,由多子老人送于不孕妇家,放在其被子里,并默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孕妇食瓜,冀其生子。此俗渐无。二是拜佛求子,一般在庙会时,或月农历初一、十五日,由不孕妇到寺庙向“送子观音”叩头烧香求拜,以求生子。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