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帽子、发式 清代著名大儒王士祯(渔洋)在其《陇蜀余闻》中记载:“汉中风俗尚白,男子妇女皆以白布缠头,或用黄绢,而加白帕其上。昔人谓为诸葛武侯戴孝,后遂不除。汉中滕(天绶)太守严其禁,十年来渐以衰止。”民国以前,男子用冠圈套在发髻上将头发束紧。清末以后,比较流行的男帽有瓜皮帽(亦称衬帽)、毡帽、棉猴。儿童多用虎头帽。民间多用草帽,用麦草手工编成。辛亥革命后出现礼帽,解放后绝迹。农村中年以上男女黑(或青)色丝帕或黑布缠头。山区今犹存。中老年妇女多用一方头巾搭在头上,今少见。南郑、宁强一带的巴山农妇崇尚白色,爱用白布帕子缠头,与川北相似。清代至民国初男子留长辫,只剃前顶。民国后期,留半长发,解放后男子通行分头或平头。80年代后,男青年有留长发者,农民及儿童的发式比较随便;80年代以前,中年以上妇女在脑后挽独髻,上加黑丝发网,网外别一支簪子;少女喜梳长辫垂于身后。青年妇女多为“剪发头”,女学生多扎“羊角辫”,小姑娘扎成“朝天冲”。 上衣、腰带 清代及民国时,士绅穿袍、褂,形制不一,有的衣长至膝,有的至胯(俗称马褂)。马褂有大襟、对襟之别。后出现衫子、夹袄。老年人多穿大襟衫子,习尚蓝色,夏天白色为主。农村儿童穿“百家衣”(向各家讨来的多种颜色的小布块连缀成布缝制)。解放后50~70年代城市机关流行中山式服装,多为蓝、黑灰色,式样单一。80年代以后服饰式样繁多,男子以西服为主。旧时人们多用黑色、紫色布带子缠腰,民间有“三单不及一棉,三棉不及一缠”的说法。穷苦人家无棉衣,为了御寒保暖,常在单、夹衣之上拦腰一缠,显得很精神又便于体力劳动,今已绝迹。 下裳、鞋袜 旧时农村男裤通行宽裆镶腰的大裆裤,大腰围,打褶后勒上裤带。冬穿棉裤,老人扎绑裤脚口。手工业匠人常束围裙。妇女以裤与裙轮换使用,百褶裙与绣花裙最常见。烹饪时则换上围裙或小围腰。从30年代起,连衣裙出现。50~70年代女子穿裙子者绝少,80年代起城市女子多穿裙子,花色鲜丽。60年代以前男女多穿手工制作布鞋,其后机制鞋逐渐取代了手工鞋,80年代后穿皮革鞋已普遍。旧时多为布袜,有单、夹、棉之分。自40年代起,线袜子流行。 佩饰 古之汉中男女多有佩饰,以女性居多。幼童戴“铃铃帽”,胸前挂“长命锁”,成人腰系“荷包”,西乡、镇巴称为“篓兜”,口小肚大,表面刺绣装饰,今已绝迹。解放前汉中妇女夏日穿大襟白衫,在纽扣上夹一方手帕作为装饰。年轻的妇女喜欢擦脂抹粉、画眉点唇、戴指环(戒指)、染指甲。喜戴耳坠、耳环、项链。解放后一度绝迹。80年代以后,妇女戴耳环、戒指、项链(金或银制)者日多,男子亦有戴金或银戒指者。男女西服大都佩以领带。 包袱 旧时,出门人用包袱包裹衣物用品。包袱为一方花布,长宽约1米,将所带物品置放正中,用对角布头将物品包严,再把另两个布角交织结扎,或背或提,十分方便。今已少见。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