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汉中秦巴山区农民喜唱山歌,又称民歌,多属川楚风格。 糖画 汉中、城固、洋县、南郑等县的糖画艺人较多,以瓢勺盛糖液代笔,在石板上浇画成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形象,栩栩如生,能吃能玩,小孩喜欢购买。 面人 汉中面人历史悠久,雅称面塑,民间艺人用彩色面团捏塑成人物、鸟兽、果品等工艺品,如面鸡、面羊、面狗、面石榴,以及“孔雀牡丹”、“二龙戏珠”等形,还有戏剧人物造型,如“孙悟空”、“鲁智深”、“黛玉葬花”等,亦极受儿童喜爱。 採莲船 又名跑旱船,汉中各县于春节、元宵节期间多喜玩採莲船。一俊俏姑娘扮“船姑娘”,一男子扮“艄公”,相互作撑船、移船等表演动作,边演边唱。“船”用竹篾编扎而成,上糊彩纸、装饰剪纸、绘画,造型精巧,“艄公”、“船姑娘”一系列水上划船动作优美,舞姿蹁跹,唱腔曲调悠扬婉转,具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浓郁。 狮舞 春节及其它重大节日,汉中城乡喜欢狮舞,俗称耍狮子。一“笑和尚”手持绣球或云帚作引导,和“狮子”嬉戏逗趣,伴以欢快锣鼓声,表演热烈红火。有平地狮子、高台狮子两类。舞狮时,以“破阵”水平高低见高下,观众常摆阵或提出一些高难动作要求,让舞狮者完成,显示舞狮者的聪明才智及技巧。舞狮破阵后,主家犒赏以烟酒、红包等,以示酬劳。 龙舞 俗称龙灯。各县春节、元宵节喜玩龙灯。旧《志》载:“环竹节作龙状,蒙以绤(纱布),绘龙鳞于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导为灯牌,必书‘五谷丰登’,‘官清民乐’。”勉县、南郑、西乡、宁强以表演二龙戏珠或龙抢珠为最常见。 社火 汉中各县春节、元宵节时多玩社火,种类多样,有地社火、桌社火、牛社火、马社火、高跷社火、高台社火(又称芯子、悬台社火)等。各种社火均为青少年扮演戏剧人物,伴以锣鼓,在各乡镇村及街巷游行或表演,人称“哑巴戏”。洋县智果村悬台社火为最有名,小孩扮戏剧人物造型,缚扎于铁芯子之上,人上立人,高至五六层,多人抬之游行观览。 秧歌 汉中秧歌只舞不唱,男女舞者腰系彩带,手持镰斧等生产工具或彩带,左右摇摆,列队表演,三步一停,或跳十字,伴锣鼓节拍表演。解放初期,学校、厂矿、机关大都有秧歌队,业余时间或节日、重大喜庆活动时在城乡表演;亦有舞台表演者。近年,城市有中老年秧歌队早晨活动,锻炼身体,或在节日庆贺表演。 腰鼓 又称花鼓。解放前,汉中、城固、洋县、西乡等县街头巷尾常有打花鼓行乞者。初为行乞手段,后屡经改造,成为民间舞蹈。腰鼓队多者七八十人,以青少年为主,服饰统一,击鼓动作花样繁多,不唱不说,阵容雄健,常在节日或重大庆典活动时表演。宁羌、略阳有羊皮鼓,颇知名。 端公戏 民国以前,为巫术神汉送鬼驱邪、禳瘟祈福的迷信活动,俗名跳端公,又称傩戏,民间多有。解放后演化为汉中的一种民间地方小剧种。 秋千 旧时春节期间,汉中农村场院上常竖秋千架,有打秋千活动,大人、小孩皆喜玩秋千。此俗今渐无。 放风筝 汉中城市中春天,大人、小孩喜放风筝。风筝花样甚多,广场、飞机场边常漫天飞舞。 棋牌麻将 汉中城乡居民多爱下象棋,小孩爱下军棋、跳棋,老人爱打纸叶牌,成年人爱打麻将、玩扑克。多为娱乐,近年以此为赌博者增多,此风实不可长。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