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安康人看重过年,年节活动从腊月二十四日开始,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日。实际过年的准备工作从腊月初便开始了。正式过年从除夕开始。 农历一年中最后一天称“除夕”,又称“大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除日布新,贴大红对联(有老人去世,在三年之内则贴黄色或绿色对联),贴门神、福字、窗花、挂红灯。下午赴祖坟祭扫,名曰“送亮”。一切准备就绪,便点烛、焚香、献贡、敬家神,燃放鞭炮,全家吃团年饭,谓之“团年”。团年饭的时间多在除夕的下午或晚上。湖北黄州移民多在半夜团年,当地有“鸡不叫,狗不咬,半夜团年黄州佬”之说。团年饭菜肴最丰盛,长辈坐上席,全家团聚,甚至千里之外儿孙都要返回家中团年。入夜,举家明烛,炉火红旺,有“三十晚上火,十五晚上灯”之说。老幼围炉欢聚,坐以达旦,称为“守岁”,俗称“坐年庚”。“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俗话说:“三十晚上洗个澡,一年身体好;三十晚上洗个脚,一年有吃喝。”全家衣着一新,幼者、晚辈要给长辈叩头作揖或鞠躬拜年,长辈要给小孩馈赠“红包”,谓之“压岁钱”。家家还要包饺子(抄手),准备大年初一的饭菜。子夜,在家门前鸣放鞭炮,祭拜天地,迎财神,接喜神,除旧迎新,称为“出天星”。 正月初一早上,全家吃“抄手”。因“抄手”形似元宝,取其“招财进宝”之意,意味着新的一年多进财得宝。广东等省移民,正月初一吃斋。此日白天各家大门不开,谓之“财门紧闭”。不挑水、不扫地、不动刀、不杀生、不裁剪、不走亲访友、不下地干活。出门逢人要说吉利话,如“恭喜发财”、“步步高升”、“过年好”之类。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安康素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门(或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己亲和左右邻”之习。拜年可延续到正月十五以后,民间有“有心拜年,二月二不迟”之说。拜年必提三四色水礼,主家要盛情款待,凡是带小孩子的,要给孩子打发钱,名曰“打起发”。 正月初五,称为“破五”,清理过年几天的垃圾、污水,送于十字路口,打扫庭院,把贫穷扫出门外。有的地方视此日为“送五穷之日”,焚香、烧纸、燃放鞭炮于十字路口,送去穷鬼,迎来财神。希望摆脱“五穷”(即缺衣、少食、住房少、经济困难和疾病),盼望得到“五福”(福、禄、寿、喜、财)。 有的在春节期间宴请亲友,名为“请春客”或“磨盘会”。饮酒猜拳为地方常习。正月初十以后,还举办各种地方社火文艺活动(如龙灯、狮子、彩莲船、竹马等)。现时,城乡过春节,迷信活动减少,传统习俗仍沿用旧俗。春节时,党政部门给烈、军属、离退休干部、职工等拜年,召开各种座谈会,进行慰问。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此日饭菜之丰盛不亚于过年。俗话说“十五的灯”,这天晚上家家要挂灯笼,间间房屋都要点灯,农家猪牛羊圈棚这夜都点灯,一片通明。人们是夜要闹花灯、观灯、玩社火、猜灯谜、吃元宵。安康习俗,一般正月十一试灯(或谓出灯),一直玩到正月十五,是夜乡间各路灯进城比赛,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凡,所以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之说。元宵节下午祭拜祖坟,名曰“送灯”。 正月十六日,男女老幼出城郊游,称为“游百病”。据说可免病祛疾,增进健康。 春龙节 俗称“龙头节”、“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民间传说这一天是龙抬头的日子,在地下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被隆隆的春雷声唤醒,接着就要上天行云布雨了。安康农村这一天,要炒豆子、炒苞谷花及酒(糯)米花吃,谓之“炒虫”。谚云:“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秦岭山区有的地方在这一天有“打灰簸箕”的习俗。二月二清早起来,用簸箕盛草木灰,一手拿簸箕,一手拿擀面杖,敲打簸箕,使灰徐徐洒在地上,边撒边念道:“二月二,灰簸箕;毒蛇逃,害虫避。”绕住房、院场撒一圈,再绕水缸一圈,叫做“引龙回”。龙引回来后,蛇蝎百虫都不敢出洞,人畜就可以平安无事。儿童多于这一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一天禁动针线,说是怕刺伤了“龙眼睛”。 在汉阴、安康、石泉、平利等县(市)的水田地区,旧时农民束稻草为龙,遍游乡间各家,谓之“玩青苗龙”,预祝这一年庄稼青苗繁茂,五谷丰登。有些地方,这天还要祭拜五谷神、青苗土地神,祈祝丰收。安康市东西二药王殿、汉阴县双乳白庵庙等,还于二月二举行庙会。农人还以二月二这天的阴晴来占验气候,谚云:“二月初二晴,树叶发两层。”即二月二晴,当年会有严重的“倒春寒”,导致树木叶子冻死再度重发,秧苗会育二次。 清明节 为祭祀祖先亡人之节,主要活动是扫墓、上坟、祭祖,以表示对已故祖先的思念。一般在“清明”前五天,就可开始修补祖坟,嵌碑砌石,坟上培土,清除杂草,坟前植树。在祖坟前,焚香烧纸,燃放鞭炮,跪拜作揖,在坟头上压白纸花,或挂清明吊子,供奉酒菜瓜果,谓之“挂清”、“挂坟”,表示后继有人。农村中大户族者有祠堂,内供已故祖人牌位,一到清明便实行族祭,办“清明会”,设宴祭祖,礼乐祭拜,祭祈续谱,十分热闹。安康地区上坟都在清明之前,但清明前一日不能上坟,少数人家在正清明之日上坟。至迟不能越过清明节。建国后,机关、学校、事企业单位在清明节组织干部、工人、师生,祭奠烈士、爱国人士坟墓,敬献花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旧俗这天不动烟火,不能上坟,吃冷食,今已失传。 浴佛节 农历四月初八日是中国民间的佛教节日,建国前,安康各地佛寺每到浴佛之日,不仅用香水(中药香料泡水)为佛像“灌顶”洗浴,寺院僧民还将浴佛水赠送给附近的民间,让大家也洗浴自己家中供奉的小铜佛。有些寺院的和尚,手捧香水浸泡的铜佛像,敲上锣鼓,到殷实之家去表演“灌顶”、“浴佛”,借机化缘。较大的佛寺在浴佛之日,还要备办斋席,僧尼还邀请善男信女到寺庙吃斋饭。 故在浴佛节期间。水边的寺院、农户的善男信女,专到集市上买回活鱼、活龟、活蛙、活蚌之类放入水中,谓之“放生”,以示自己的慈善心肠,此俗延续至今。 安康还有“嫁毛虫”的习俗。山区农村住宅古老低矮,比较潮湿,当春季气候回暖以后,常滋生一种黑毛毛虫,经常从屋顶或椽檩隙间掉落于床上、灶台上,令人毛骨悚然。旧时,苦于无法防治,就在四月八日早上,用红或黄纸条,写上四句偈语:“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回家”;或“佛生四月中,老君上天空,玉帝赐宝剑,斩杀五毒虫”;或“四月八日佛降生,老君骑牛上天宫,玉帝赐把真宝剑,先斩蛇蜴蝎子精”。将纸条十字交叉贴于墙上、门上。据说写字前要到山上取青草上的露水磨墨,这样写出来的字,嫁毛虫才灵验。旧时有的人开玩笑,作弄不识字的人,改写成“佛生四月九,毛虫嫁不走,出去一点点,进来一大斗”。主人一旦知晓,臭骂一顿。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是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安康城乡盛行此节,当地的主要民俗活动是打露水、挂蒲悬艾、戴香包、饮雄黄酒、吃粽子、接姑娘、划龙船等。清晨,步入郊外田野,称为“打露水”,呼吸新鲜空气,散步养身,据说可耳聪目明,百病不生。俗言“端午节前是草,到了端午是宝”,这天采集的中草药,药效比平时好。家家户户要在门前插艾蒿,挂菖蒲,民谣云“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诸虫入地府”。这天,农家还要采撷些鱼腥草、海金沙、车前草、夏枯草、金银花、薄菏、水灯芯等中草药,留作平时备用,一部分趁鲜与蒲、艾熬水,全家老幼洗浴,预防皮肤病等,借以消毒杀菌。家家户户要用箬叶或笋叶,包制糯米粽子,自食和馈赠亲友。还要吃煮熟的咸蛋或变蛋、大蒜头,并备丰盛的酒宴团聚。还要饮雄黄酒(因雄黄有毒,今已不饮),雄黄酒中再浸几枚独独蒜,将雄黄酒涂抹于小孩额头、耳鼻间,并洒于墙角、床下,以驱毒虫,预防疾病。小孩子们都要穿上艳丽的夏装,戴香包。香包内装当地所产苍术、白芷、山奈、冰片、雄黄、桂皮、艾叶等中草药,用五色绸缎和五色线缝制而成。有的还在手腕、脚和颈上系以五色线,俗称“长命线”,据说可驱邪祛疾,长命百岁。端午节,出嫁的姑娘要回娘家团聚,女婿要到丈母娘家以衣料或四色重礼相送“追节”。所以有的把端午节又叫女儿节。 沿汉水的集镇,端午节这天还举办“龙舟竞赛”活动,场面热烈壮观,观者甚众。 晒衣节 农历六月六,古称天贶节,民间叫曝晒节或晒衣节。当地民谣说:“六月六,晒丝绸”、“六月六,晒龙袍”。“六月六,日头红;粮丰收,人无病;晒了衣物不生虫。”据说这一日天气晴朗,主庄稼、竹木、果树、人畜都兴旺,少病虫害。空气湿度大,衣物、家俱、粮食易生虫霉烂。因此,每值“六月六”,几乎家家都翻箱倒柜,把毛、皮、绸、缎等衣物和粮食种子拿出来晒,以免霉变生虫。俗称“亮箱”。这一天,一些老年人大都要翻晒自己的寿衣寿帽;寺院的僧人,要晾晒佛经;读书人要曝晒藏书。据说晒过的衣物、书籍、粮食不生虫、不霉烂。 巴山地区民间此日还有“炒面茶”的习俗,在“六月六”早上,家家户户炒喝面糊茶,即将小麦面粉放在锅里,徐火慢炒,勤翻,等面粉变为淡黄色即成。喝时将炒熟的面粉放在碗里,用开水冲搅后(稀稠相宜),加白糖或食盐,即可饮用。据说喝了六月六面糊茶,可以消积和胃,不泄肚子。 巴山人过“六月六”,娘家父母要给新婚(过第一个六月六)的儿女、女婿“送节”,民间叫“送斗篷”。这种斗篷是用竹篾和箬叶编制的雨帽。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