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西安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也称“过年”,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人们过春节从进入腊月就开始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前后长达40多天,足见人们对春节的重视。 西安地区有腊月初五“吃五豆”的习俗,以五种豆类熬粥,晨时喝五豆粥,也吃油饼、酒菜等。民间还有“吃了五豆就糊涂”的说法,其意是尽管平日省吃俭用,进入腊月要过年了,人们会犯糊涂大把花钱。此后,农家为过年开始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如打扫房屋,涮白墙壁,磨好白面,准备足够的柴火,给小孩缝制新衣、买绒花,兑换零钱一般还是新钱作压岁钱,到集市上置办年货,或自己杀猪准备过年的饭菜,还要蒸花馍、枣糕,有些人家蒸的馍可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人们上集赶会置办年货时一定会“请”一尊灶神回家,并买回香蜡纸表等,腊月二十三要举行送灶神上天的祭祀仪式。到年初一五更(凌晨5时左右)时,要上香、摆供品、焚纸马,接灶神返回家中。从年三十起,人们开始贴对联(也叫春联),贴门神,贴窗花,仓上、树上、牲畜圈、猪圈、水缸旁等地方都要贴红斗方或红对子。如屋梁上贴“抬头见喜”,板柜上贴“招财进宝”、“黄金万两”,面瓮上贴“米面如山”,牲畜棚柱上或墙上贴“六畜平安”、“骡马成群”,老人炕头上贴“身卧福地”、“寿比南山”,斗上贴“日进斗金”,院子里贴“吉星高照”、“满院生辉”,车辕上贴“日行千里,夜走八州”等。 大年三十晚上,人们除放炮、点院灯(院内多处点燃小油灯,系唐代“庭燎”之遗俗)外,全家人都要回家团圆(在外地的人都会在年三十以前赶回家中),吃年夜团圆饭,并守岁熬夜以迎新春来临。西安地区的年夜饭多为饺子,饺子是与节气相合的吉祥食品。饺子与“交子”谐音,新年开始的时辰是“子”时(夜里11时至凌晨1时)。而子在俗信中与鼠相连,鼠是多子多孙的象征,故此时吃饺子有祈求神灵赐福多子多孙家业发达的含义。有些人家还会在饺子中包一枚铜钱,谁若吃到则预兆其在新的一年中会有好运气。 年三十夜里交子时,会有人去寺庙(城隍庙、关帝庙、土地庙、八仙庵等)“烧头香”(新年的第一炉香)、“放头炮”,俗信这样会得到神灵的欢欣而交好运、有福气。农村的村社(是以居住地域划分的祭祀性组织)会敲锣打鼓以“铳子”(一种可发出巨响的铁筒土炮)开路,争先恐后去神庙烧香、放炮,争抢头炷香的场面十分热烈。 各家各户在年三十的晚上或年初一的早晨,必要悬挂祖宗牌位,设立香案,献上供品,顶礼跪拜。同时还要祭祀家宅六神,即土地神、天神、龙王爷、灶王爷、仓房爷、牛(马)王爷。俗语说“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旧时的民间几乎家家如此。时至今日,在农村的门外或进门的照壁墙上,还能见到神龛内供奉着土地神、天地神等。 年初一人们要早早起来放炮、祭祖、拜神,之后,家里的孩子先向老人拜年祝贺新春、互说吉祥话,老人会向孩子们分发压岁钱。然后家人出门向就近的本家户族长辈去拜年祝贺。各家都备有烟、酒、糖果、瓜子、花生、柿饼、核桃等吃食招待来拜年的人。此时村子里的孩子燃放鞭炮,跑来跑去要糖果、要压岁钱,一派节目的欢乐景象。 从正月初二起各家各户开始走亲戚、串门户,相互拜年。人们会按关系远近从初二到初五分别向丈人家、舅家、姑家、姨家拜年。有些地方相好朋友之间也会聚会、饮酒、吃饭、打牌玩耍。从初五开始,就近的庙会就陆续举行,人们也会去庙会看戏、吃小吃、买玩具,当然都会先到寺庙上香叩拜,祈求神灵新年赐福。而各村的社火有从初二就开始活动的,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前后。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