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西安地区农村多连户而居,由同姓或杂姓许多家庭聚集在一地,形成自然村落。村落和村落、集镇、县城之间有乡村土路、石子路或公路相通。西安地区由于地处关中平原,除散布在秦岭北坡的村落外,多数自然村落人口较多,如户县的尚村、周至县的豆村等,户数多在400户以上,人口上千甚至二三千人。 自然村落有以姓氏为名的,如“王家村”、“孟村”、“李家村”等。据《临潼县地名志》记载,在全县1632个自然村中,以姓氏为村名的占总数的半数以上,有800多个。另有一些亲族联合形成的村落,如“田王村”、“赵李村”等。杂姓聚居的村子常以建筑地理特征命名,如“柳树沟”、“石桥堡”、“后庄子”等。还有一些村落以动物或吉祥语为名,如“龙首村”、“白鹿原”、“吉祥村”、“马腾空”等。 较大的自然村村中心或村落周围,多有宗族祠堂、土地庙、戏楼子、水井房、涝池等公共设施。20世纪50年代前,上祠堂祭祖,去土地庙拜神,戏楼子唱戏,井房打水,涝池饮牲畜、洗衣服,公共设施是村民生活、议事、信仰、娱乐交流的场所。50年代后这些设施的作用逐渐淡化,至90年代时只能在少数村落看到废弃的设施旧址。村里的道路较宽的称“街道”,狭窄的叫“巷子”、“巷道”,多为土路或灰渣路。而几个或几十个村落之间,往往会有集镇,是自然村落进行商品流通的地方。 集镇往往是县以下地方政府的所在地,有医院、商店、收购站、农贸集市、小学校或中学校、邮电所、储蓄所等。乡村农民的经济活动、生活需求在村落与集镇即可基本满足。80年代以前,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农户人家连县城都很少去,就近赶集是农民最经常的社会活动。 【院落与房屋】 西安周边农村在20世纪70年代前,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口密度大,土地少,农家的庄基地多数较狭窄,院落的房屋从用料到建筑多数较简陋,院落的布局简单。一般人家为节省木料,在小庄基内形成庭院,都盖单摆摆房,三间并连,一字形摆开,通常是中间开门,两边套间不开门,俗叫“一明两暗”。还有的人家在正房的一头续接厦房,几间房呈T形,俗称“钥匙头”。有的人家因庄基小人口多想多盖几间房,便在正房两头各续接一间厦子,平面布局呈“Ⅱ”形,人称“三间套院”。这几种格局的土墙瓦顶木梁椽子的院落房屋,在村落中是绝大多数。 村落中也常有三合院或四合院式的房屋院落。三合院是三面有住房,庭院在中间,大门临街道,俗称“三合头”。其格局多为三种:一是前有面对面6间厦房,后有庵间大房3间;一种是前有3间门房,后有面对面厦房6间;一种是前有面对面厦房4间,后有庵间大房3间。农家院落一般还有柴房、牲畜房、存贮房或车房、灶房,后院是茅厕。 旧时正房多为家长或老人居住,两旁的厦子厢房住晚辈。正房中间的明堂称“堂屋”、“上房”,靠背墙处安放祖宗牌位,也有人家安放信奉的观音等神像。这里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给孩子过满月、祭拜天地祖先的场所,也是会见宾客、家人议事的地方。 西安的农户非常重视大门和屋脊的装饰,民间有“穷家富门楼”的谚语。经济条件好的人家,特别建有三合院、四合院落的人家,多会建造有台阶、石墩、门楼、厚门板的大门。富户人家还会建造“走马门”,人骑在马上不用低头便可进入院内,牲畜大车也可以直接进入院内。有些人家的大门外还有拴马桩、上马石,供亲友或自家人出行回归使用。西安的百姓在建造大门时,对其高低宽窄尺寸很是讲究,多会用“鲁班尺”划定。鲁班尺上的方格内写有吉凶禁忌文字,一般人家往往选用“财”、“仪”、“宫”、“本”四个字作为尺寸的空间以求吉避凶。 农户人家的院落多修建有明沟或暗沟,主要用途是将雨水顺地势流到涝池或村外沟渠。农家还多在院内或院外植树,但讲究“房前不栽桑,房后不栽柳,院内不种鬼拍手”,取意“桑”与“丧”谐言,“柳”与“绺”谐言,怕会死人和遭贼偷。“鬼拍手”是指白杨树,树叶啪啪响,俗传是鬼拍手的声音,会引来灾祸。西安地区的一般人家多种梧桐树,在房前种榆树,房后种槐树,或种香椿、花椒等,取“余钱”、“怀子”等吉祥意,故民间笃信“前榆后槐,必定发财”之说。 西安周边农村的瓦房分厦房和庵间两类。厦房多是一坡流水,象把庵间房从屋脊分开只盖了一半,这就是“关中八大怪”中的“房子半边盖”。20世纪60年代前农户很少盖一砖到顶的瓦房,房后背多是七尺(2.3米)多高的版筑夯土墙,墙上再用土坯垒到一丈五尺(5.3米)左右。前沿用砖石砌根脚,再用土坯垒到一文(3.3米)多高,门窗开在前,两侧或土坯或版筑为夯土墙。厦房的屋架构造有半人字型和驮梁结构型两类。人字型屋架由立柱、平梁、斜撑、坡梁、脊檩、檐檩构成。驮梁式由将军柱、柱子、平梁、小平梁、脊檩、腰檩、檐檩构成。厦房多为一丈(3.3米)见方(9或10平方米左右)一间。 由于西安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粘性强,夯筑土墙承重好,省料省钱,保暖性也较好,就地取材建筑工期短,因而被农家普遍采用。只是土墙一般厚度在一尺五(0.5米)以上,有的土墙甚至厚达三尺(1米)左右,占用面积较大。20世纪60年代后农村建房用砖砌墙多了起来。70~80年代后农村新盖的房子基本是采用砖墙上搭水泥预制板,多为小二层,使用木料较少。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在外墙上贴瓷片,一般门楼上都用瓷片镶出“家和万事兴”、“耕读传家”、“欢乐居”等字样,体现了农家崇尚文化、追求平安和谐的心态。 庵间房形如马鞍,两坡流水,有高屋脊,多为富裕户建造,会使用一砖到顶或土墙外包砖砌构造。从屋架构造上有“人字形”和驮梁屋架两种。前者由脊檩、腰檩、檐檩、平梁、坡梁、拉筋、斜撑、柱子构成。后者由脊檩、腰檩、檐檩、柱子、平梁、小平梁、立柱构成。庵间房耗费木料较多,以梁柱承载屋顶重量,墙只起围护和分隔空间作用,俗称“墙倒屋不塌”,是西安处于地震区具有防震功能的土木构造房屋。庵间房面积较大,单间多在15~20多平方米之间。用料好、建筑讲究的庵间房一般能使用三四代人。至今在西安周边农村还能看到明或清代建筑的老房子,其门窗、屋脊、挑檐、山墙也多有或简或繁的雕刻、拼图,给人以美观、庄严的感觉。 【建房习俗】 盖房起院是要居住多年的大事,因而格外被人们重视。20世纪50年代前西安农村盖房时,从选择房址、破土动工、上梁立柱、房屋落成、进房入住都有一系列的仪式。 人们盖房首先要讲究看地形地势,选择“得风得水”的吉祥位置。民间把依山傍水或平坦出入方便之地作为首选位置,俗信宅后有山梁大泉者为“靠山厚”、“靠山稳”、“财源旺”;宅后临深沟大壑的为“靠山空”,要尽量避开;住房四周道路环绕的为“没出路”,最次的也要选择一面无路的位置建房;宅后靠近河流的为“冲运水”,会冲走家中财运;宅门是不能直冲大路和十字路口的,实在避不开时也得立“泰山石敢当”之类的石碑以避冲犯。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