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古道发展史,绝大部分与蒲津关(周、秦为蒲阪津,汉为临晋关,唐为蒲津关,宋改大庆关)有着密切关联。 周文王“断虞、芮之讼”,开辟周原至今大荔(芮)山西平陆(虞)的路线。芮国在今大荔县朝邑镇东南,虞国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两国毗邻,因争地纠纷,往讼于周。说明芮至岐邑周原的道路已经形成。文王死后,武王建都丰镐,丰镐通往各诸侯国的道路,其中就有芮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为了巩固其封建王朝,秦始皇采取了许多治国措施,仅在“车同轨”的推动下,广修驰道,开拓了通往全国的道路网。其中东北方干道,由国都咸阳出发,经高陵、栎阳、重泉(今蒲城县)、临晋(今大荔县)从蒲阪津渡河经蒲阪(今山西永济)至河东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途经本县的走向是:由船舍渡洛河入境,东行至大荔,略东北行经长安屯(建国后修路勘察时发现此一段,有古道遗址及过路洞子)、平罗、朝邑东北行至大庆关出境。秦始皇二十九(前218)第三次出巡返回时,经由蒲阪津渡河,沿东北方干线,回到咸阳。 汉时期的长安、临晋、河东道,唐时期的长安、同州道,基本上都是沿用了这条干道。 朝邑南行经北阳洪、上官村、仓头,经仓西渡渭河直通华阴的古驿道西行,再经华州、渭南、坝桥直抵长安,为朝邑南行古道。唐国公李渊于隋大业十三年(617),率左右军自太原出发灭隋,均自河东郡城(今山西永济),渡蒲津后兵分两路。左军李建成占永丰仓(在原朝邑仓头、仓西一带)。右军李世民经略渭北,招集兵卒多至20余万人,进取长安。 这条古驿道在西寨村南门外曾留有“西秦通衢”牌坊遗迹。民国二十二年(1933)修戏楼时,已被拆除。 大荔通往邻县古道: 大荔出北门东北行,经南城、厮罗寨、双泉去合阳、韩城。 大荔出西门正西行,经东七、北高迁、船舍、晋城去蒲城。 大荔正北行,经柳池营、许庄、尧头去澄城。 朝邑出西门北行,经大寨子、连家庄、堤浒、白冢、双泉去合阳、澄城。 朝邑出北栅栏正北行,沿黄河故道经无量洞、旗杆店、雷村、宝宁坡、黑池去合阳、韩城。 除古道外,还有4条马车路: 大荔出北门北行,经上吕、义井、唐家堡、石马、永丰至澄城。 大荔出西门西南行,由谷多下坡,经布头、吕阳、羌白、下寨、雷华、交斜至渭南。现为渭大韩公路。 朝邑出南门,经窑前、市子、大城子、吊桥至潼关。 朝邑出北栅栏北行,经步昌、鲁坡、寄楼、两宜、雷庄、露井至合阳马车路。通常人称小官路。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