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明天启年间马朴编的《同州志》载:“集市在城四街与西关”,四街实系西魏废帝三年(554)设同州治时的四街:正北街(今府门前街)、正南街(今粮食集街)、正西街(今西街十字至西门口)、正东街(今新华书店十字西)。规模虽小,但足证在西魏废帝时,大荔县城已形成街市。清雍正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后,街市进一步扩展,商铺排立,渐趋繁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司令部门前(今中共大荔县委)东西走向扩建为司令部街(原称县门前)。民国二十四年(1935)为适应街市繁荣,改变通道狭窄商民拥挤的状态,先后拓宽西、南、北、东四条大街,商铺普遍改造装饰新式门面。民国二十九年(1940)又在府城隍庙旧址建成新市场,以旧货、古董独具特色,说书卖唱咸集于此,兼有游艺之盛。建国后,随着县城建设的发展,市场分布相应扩展。1979年后,实行开放式商品流通,个体工商户迅速增多。到1989年底,市区沿街民宅,普遍被利用开设店铺,新建的县医院至陕棉十三厂的新东关、县物资局向北绕城至电视塔的环城路,及西向至县食品公司,遍布公、私商铺,市场日趋繁华。 粮食市场 粮食统购统销前,以粮食集街为集散市场,统购统销后随之消失。1979年后,粮食集市贸易恢复,其交易市场由粮食集街移至北门外迄今。 蔬菜市场 旧时,固定菜铺多设在四街十字附近。菜农多集中于西关、南门内,自成菜市。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蔬菜由国营和合作商业经营,别无市场。1979年后,蔬菜购销日趋活跃,全城形成3个市场:一在西街十字;一在马家巷;一在东关街。日日成市,遇集日交易则菜样更多,菜量更大。 牲畜市场 相传,牛市巷即古时牲畜市场。以后曾数度迁移,现设在老南街。 花生市场 本县向属花生产区,很早就形成花生市场。民国二十年(1931)前在今新市场南,后移至司令部街。1953年油料统购统销后,交易市场即行消失。1979年后,花生上市量不断增加,遂形成集市贸易市场两处:一在西关十字和汽车站附近;一在北关文殊新塔周围。 夜 市 大荔城内夜市,昔以县十字、营十字、正十字和东(东南门)西两关最集中,多系肩挑摊贩,经营时令风味小吃、干鲜果品、烟酒糕点之类。商号店铺多营业至晚上10点以后。1958年“大跃进”,人们疲于所谓“放卫星”,后来“人民公社”化,人们更无暇和无力再问津夜市。“文化大革命”中,“抓革命、促生产”,慑于“割资本主义尾巴”,夜市经营者也裹足从农,遂不复有夜市。1970年,百货公司曾在西大街开设了一个“通宵门市部”,商品稀少且不经常。1979年后,夜市渐次复苏,大十字、西关和电影院、县医院门口,形成了新的夜市中心。四街间有百货、杂货、饮食、医药门市营业,人们称便,一派盛世景象。 朝邑县城市场 旧时以西街、南街为盛。清末民初基于交通的发展变化,西关形成繁华市场。1958年大、朝并县后,朝邑县城因被划为三门峡库区,在县城西吴家洼村南创建新址,改名朝邑镇,原县城遂废。 乡镇市场 明天启年间《同州志》载:大荔境内有羌白镇。清雍正时增设坊头镇(后改称坊舍镇,今称坊镇)。清乾隆六年(1741)《同州府志》载,又增设了船舍镇。朝邑,据明天启年间《同州志》载:“大庆关而外,为镇者十,曰:赵渡、新市、高城、洿浴、两女(今两宜)、苦泉(今双泉)、永兴、故现(今顾贤)、白村、白冢(今安仁)。独白冢有堡城,各镇及在县为市共十有二。惟赵渡工贾骈坒(音旗)月无间日”。及至清末民初,由于兵祸灾荒和交通的发展变化等诸多原因,大荔的坊镇、船舍镇,朝邑的新市、高城、洿浴、永兴、故现、白村等6镇的街市衰败,市场渐没。民国十八年(1929)建平民县,增加了平民和雷村(现华原)两个市场。新中国建立前,全县乡镇市场仅存留7处。建国后,国营和供销合作社商业的网点不断下伸,乡镇市场长期仍维持前状。惟平民、赵渡因处三门峡库区而消失。1979年后,又相继兴起许庄、官池、冯村、汉村、苏村5个乡镇市场。到1989年,全县城乡共有城关、朝邑、羌白、两宜、双泉、安仁、许庄、官池、冯村、汉村、华原、苏村、高明、西寨、下寨等15个乡镇交易市场。 码头市场 本县辖境沿河口岸,自古形成多处码头。洛河北有坊舍,顺水而下有船舍、观音渡、城南、大王庙、太山渡、霸城、王谦、沙底、北阳洪、赵渡镇、望仙观等处。渭河北有张家、阳村、仓西等处。黄河有大庆关。码头有市,自古依过渡客货流量需要自生自灭,后历经沧桑,河道变迁,昔日的码头,今已全废。其中大庆关、大王庙、阳村3处码头市场虽已泯灭,但其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重大历史作用,却堪永存史册。 大庆关 故址在朝邑镇东约25华里,居黄河东西往来之要冲。春秋战国以来,即为秦、晋往来的重要通道。汉唐以来通往东北、华北、华东皆由此摆渡,商旅往来,商品集散,形成东西南北四街的贸易市场。民国二十年(1931)陇海铁路通车潼关后,渐趋萧条。抗日战争期间,与日寇隔河对峙,市场遂废。建国后,船渡码头犹在。惟受河道变化影响而无定点。 大王庙 在县城东南约1.5公里。自古就兴起了洛河漕运业。本县输出商品或由晋豫及东南各省输入商品,多由洛河航运。原码头设太山渡,民国十四年(1925)西移,创设大王庙航运码头。“同裕生转运货栈”、“同裕炭场”及以后的“泾洛工程局材料股”均设于此。澄城、韩城的焦煤、燃煤外运,亦皆在此集散。小商号、饮食店、酒馆、理发店等行业相应设立,沿洛河形成一条街市。1943年后,大华公路和大渭公路建成通车,洛河航运日趋衰微。1951年,县人民政府将船工96户394人分批安排转农后,码头从此消亡。 阳村码头 地处沙南渭河北岸,距县城南约15公里,系渭河航运的重要过路码头。清时设阳村货运起卸码头,沙苑地区的土特产品,咸集结于此装船外运,阳村城内有商号铺户街道。民国三十二年(1943)大华公路通车后,澄、合、韩各县商旅多经此到下营乘火车,市场贸易更趋活跃,直至1952年后,大渭公路有汽车直通渭南、西安,阳村码头遂趋冷落。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