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传统农具除锨、镢、镰等小农具外,按其用途可分为五大类: 一、耕播农具 犁:有“笨”、“独”之称,笨犁辕以铁制,耕地深,一般两畜合拉一犁。独犁,辕以木制,耕地浅,一畜即可挽拉,日可耕地2~3亩。 耙:矩形,木框架下有刀形铁齿若干,畜力牵引,用于整地、碎土、破除板结。还有人工牵引的小手耙,亦用于碎土整地。 耱:用特选的灌木条编制,畜力牵引,用于平整地表、覆盖种子,合口保墒。 碾子:石制圆柱形,一般长120厘米,直径20厘米左右,畜力牵引.用于镇压、碎土、保墒。 耧:用于播种小麦,两腿三足,一畜牵引,可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土三道工序,一次可播小麦三行,速度快、质量好。 二、灌溉农具 桔槔:俗称吊杆、斡杆,利用杠杆原理,从较低水源中吊水浇灌较高处土地,建国前本县下塬地区使用此法较为普遍。 辘轳:分单、双两种,均为人力用木桶从井里提水的工具,下塬多为单辘轳,上塬和二道塬以双绳索为主,用于解决人畜饮水或浇地。 水车:由立轮、平轮、架子、水槽、水斗等组成,有木制、铁制两种,以畜拉为主,人推辅之。建国初期,本县下塬一带较为普遍,是浇地的主要工具之一。 三、收获农具 镰刀:分铁(架)镰、木(架)镰等几种,是农民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常用工具,现还普遍使用。 钐子:由钐架、铁刃、网子、把柄等组成,是收割小麦和打草的工具。较镰刀收割快,但仅适用于平地麦田。建国初境内还有些地方使用,今已甚少。 连枷:以人工摔打、用于谷物脱粒的一种工具,由连枷头、活动轴和木柄组成。 碌碡:在石滚上套拨架,用畜力拉动,以不断碾压为小麦、谷子、豆类脱粒,此工具至今在本县还有沿用。 手摇风车:由车架、叶轮、摇把、装料斗、开关、漏斗等组成,常用于风选粮食、油菜籽等,比人工簸扬工效高出十多倍。 杈:由杈头和柄组成,杈头有三股、四股、六股等几种,用于碾打谷物脱粒时翻搅秸秆,60年代创制铁杈,为农用主要工具。 手镢:亦称镢锄,镢刃轻短,把柄亦短,主要用来挖刨玉米、高梁、棉花、辣椒等作物的根茎。 四、加工工具 石磨:俗称磨子,由凿有齿形的上下两扇圆石组成,靠转动磨擦磨粉,有畜力、水力两种。 石碾:由石滚和大石盘组成,靠转动压力加工粮食和其他物品,境内仍有沿用。 油梁:由木大梁、枋、木槽、码子等组成,用于榨取棉籽、油菜籽等食用油。 轧花机、弹花机:是脱籽、整絮的棉花专用加工机械,早先用人力,后用畜力,60年代始用电力带动。 织布机:俗称机子,是农村织手工布的主要工具,有高机、平机等种类,境内现仍有不少农户使用。 纺线车:俗称棉车,农妇将弹好的棉花,用纺车加工成线,以备织布。建国前乃至建国初,纺车在农村极为普遍,家家必备,甚至一户数车。至今境内一些农户还偶尔使用。 五、运输工具 推车:由独轮、车架、车箱、车辕组成,是历代农民人力运输的工具。60年代架子车使用后,推车被淘汰。 木轮大车:俗称硬脚车,由车箱、车辕、车轮、车轴等组成,车轮上镶有铁瓦。建国前到合作化时期,一直是境内畜力运输的主要工具。 胶轮大车:以胶轮替换木轮,民国20年(1931)传入武功,但只有少数富商、富户置用。1958年前后,农村生产队普遍使用,今已淘汰。 架子车:由车箱、胶轮、车轴等组成,轻便灵活。建国后本县开始大量购进,60年代始农村普遍使用,今仍为农民生产、运输的主要工具。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