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群众建造的土窑洞,源于先民穴居生活方式的延续发展。1983年底调查,全县城乡共有土窑洞7.57万孔,占私人住宅面积的86%。窑洞庄基的形式有: 明庄:沿沟边、沟坡、山根底住户,依崖挖窑洞,或依坡面分层布设挖窑洞,亦有在平院内用土坯箍窑,均属明窑庄基,院落开阔平坦,光线充足,通风良好,排水通畅,生产生活方便。 半明半暗:沿胡同、低凹地住户,为增加崖背厚度,在院内挖坑打窑,窑形半露与上院持平。光线、通风较差,排水困难,生产生活不方便。 地窑:在塬面平地内挖长方形深坑,开挖通道,四面凿窑。光线、通风极差,排水靠渗窖,生产生活很不方便。 窑洞住宅适宜各类地形,便于使用零星小块和荒地。修造省工省钱。冬暖夏凉,保温性能好。有利于防寒、防火、防风、防噪音。黄土具有直立性,开挖窑洞坚固耐用,抗震作用亦较好。但通风采光不足,抗水性差。地窑庄基和新修窑洞阴暗潮湿。窑洞、院落和崖背占地面积较多,使用率不高,不利于生产和生活。 随着社会发展,窑洞住宅条件得到改善,明窑大都经过改造。更换新式门窗,安装玻璃,有的还在窑垴顶部开凿通风孔,窑口用砂浆箍圈拱砌砖碹,崖边加固防护墙,崖背夯垫灰土层,增强黄土密实性和防水性。半明半暗和地坑窑洞,则大量回垫或平整造田。1979—1989年,全县窑洞住宅由7.86万孔,减少到7.12万孔。经过改造处理的土窑洞,坚固适用,美观大方,仍不失为农村较为优越的住宅形式。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