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汉阴县群众住房分布与人口分布相一致,其分布密度规律是由中山向河边和由山区向川道渐增,北部山区和南部山区的群众住房分布也有不同。北山:“看山不走山,人在沟底转”;南山:“深沟无人走,山顶有炊烟”。群众住房大体分两类:一是利用自然物或为了适应自然条件,因地就势而建筑起来的居住设施,如“崖洞”、“窝棚”等;二是“上栋下宇”式的住房和由此发展而出现的多层小楼房等。 崖洞 又称崖窝,利用天然崖腹,开辟居室,以石垒砌洞口,或以竹枝树梢编扎作墙遮蔽洞口。一般为乞讨者或极贫穷人家居住。1985年4月县人民政府组织干部调查,全县有14户人家住崖洞,立即拨出专款为其建房。 窝棚 古称干栏,又叫庵棚、茅庵、窝杖棚、千脚落地观音棚。依山势择一平地,以6根木柱搭成人字形,中间架一根横梁木,再绑些木条、竹竿,上覆茅草、麦草或稻草即成。一些贫苦人家无房居住,便住在这种窝棚中生活。1985年4月调查,全县有228户住窝棚。在国家扶持和集体帮助下,短期内住窝棚的人家均搬进新居。 吊楼 傍山就坡,利用地基的高低,低处以土筑或砌石为墙,待砌到一定高度后,利用当地竹木建楼,楼面与土坡屋基相平,在上面再修正房,上面正房住人,楼下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望江楼 此种居室主要分布在汉江沿岸,尤以原汉阳坪集镇居多。为扩大居室、街坊建筑面积,临江的一面街房,多为半陆地半悬空式,为利用山势,多以砖石为柱,或以木柱倒“八”字形斜撑,其上架木为枕,铺以楼板,与街坊地面相平,其上建房,窗户面江而开,犹如空中楼阁。 长三间 又称“一把锁”,三间房子成一字形,中开大门,中间称堂屋,两侧称耳房,在农村最为普遍。 钥匙头 即一正一厢(厦),正房3间,厢房2~3间,形似旧时铜锁的钥匙,多为普通农家住房。 一正两厢 又叫一正两厦,形似,正房3间,两厢房各为3间。 一口印 也叫三合院,在一正两厢的基础上,厢房两端有围墙相连,围墙中间开一道大门(巢门)。 四合院 即由正房、两厢房和过厅组成的较为讲究的独立院落,中间有一口小天井,比三合院更高一着,旧时为殷富人家居住。如凤江乡的冯家堡子,堰坪乡的吴家祠堂、吴家花屋,涧池镇的张家堡子,田禾乡的方家油房、文家老屋等,都由数口天井或十几口天井组成的大院。 无论哪种建筑形式,其建筑材料大体都是土坯、砖石、竹木、泥瓦、石灰、石板、茅草(稻、麦草)等。按墙体可分为:土墙房、架子房、石墙房、青砖房;按盖顶可分为:草房、石板房、瓦房、小平顶房。富户才建得起砖墙瓦房。 汉阴解放后,群众居住条件逐步改善,茅庵草舍渐被瓦房所代替,许多农户住上了美观大方的2~3层楼房独院,尤以月河川道居多。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