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形成的丧仪为初故(亡)入殓,孝子以白布缠头,坐草(夜守灵),讣报亲邻赴吊,写牌位(门牌)做纸幡,举行家祭,亲友在葬之前日送铭旌、纸幡、金银斗之类祭品,晚上再次家祭时请礼宾喝礼点主。富绅之家立碑刊墓志,演戏大摆宴席。葬前请阴阳先生看风水,择卜葬日,有迟至十余年者。如亡人年少,则露于外不葬,名曰“厢厝”。凡孩童夭殁,不埋而弃荒郊。 民国时,亲人亡故,孝子披麻戴孝不得入邻舍,将棺材停于上房。在头门前置“讣牌”,以孝子名义向亲友讣报亡人病情、寿终、享年、家奠、安葬日期,请阴阳先生开“七单”(亡后49天内的七个祭日)和“殃榜”,看“风水”、“勾穴”(定墓址)。葬前一日待客并行家奠,亲友送葬仪,吹鼓手奏哀乐。老人于“头七”下葬,具体葬时不一,槐芽以西为黎明至日出前,渭北是早饭后,青化、横渠地区为下午。出殡前先由大儿媳提斗拿笤帚入穴扫墓,在置棺地下或前放一酵罐,内插葱以示发后代,并点长命灯。出殡时长子送丧,头顶瓦盆摔碎在灵柩路过的十字路口,全体男女孝子身穿孝服,手持柳棒哭送。棺材入墓穴的“黑堂”后,大儿用头上孝布擦去棺盖上的灰土,盖上女儿送的“铭旌”,遂即用土坯封闭黑堂口,接着以土填穴直至高出地面成墓堆。葬毕集体烧纸离墓,在回家的路上孝子跪在摔“孝盆”的地方,向助葬邻人磕头致谢。此后,按“七单”所列做七天和百日,“七”一般只做头七、三七、五七、尽七。按“殃榜”出“殃”。周年连做三年,以三周年最隆重,当日上坟奠祭后除去孝服。从此,每年正月十五晚、清明节、十月一、腊月三十黄昏,儿女至亲上坟化纸追念。 1950年后,随着科学文化的普及,本县丧葬风俗大有改革,废除旧俗,臂佩黑纱,敬献花圈,开追悼会,丧事从简。但旧的丧葬习俗仍在民间沿用,近年出现大办丧事、摆盛宴、比排场、铺张浪费,甚至生前不赡养父母的忤逆儿子,在老人殡葬时也沽名钓誉,大操大办丧事,已引起社会舆论的谴责。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