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山区道路崎岖,行人须足蹬草鞋,胫缠裹腿(冬加毛练),手执木棍(助步探水),如用木担挑、背夹背运物资时,行步更加艰难。中、北部平原地区,自古交通较为便利。乡绅富豪出门多乘轿车或骑骡马。中等人家以驴代步,穷苦百姓多步行,即是长途也觉自如。民国20年(1931)后,自行车渐在本县兴起,加之后来陇海铁路通车,长益(今西宝南线)公路修通,行路日渐方便。但农民仍多徒步跋涉。 新中国建立后,官僚、地主被打倒,轿车随之消失,骑骡马驴的人除妇女外日益见少。60年代后期架子车兴起,这成了运肥、拉货、赶集、看病、走亲戚的主要运输工具。1987年底,公共汽车通行全县各乡镇后,人们特别是妇幼老羽病残外出皆很方便,常兴渭河大桥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两岸客运、货运的艰难状况。全县4万多辆架子车,在为农业生产、短途运输服务和减轻重体力劳动上,发挥了特有的作用。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