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至民国,农村夏秋大忙时日食三餐,割麦、碾场、插秧等,由于邻人帮忙或请短工,伙食小有改善,特别是午饭,主食臊子面或大米饭加酒肉。平时,男人喜欢端大碗,夏秋蹲在头门外,边吃边闲聊,冬春一家人围坐热炕吃饭。早晚吃玉米糁或糊汤加馍,中午以食面条为主,也有常食大米饭和搅团的,正如本县民谚云“一顿蒸饭一顿面,隔二间三吃搅团”。早午如有剩饭,须在晚间前吃完,也有冬季一天只吃两餐的。农村红白喜事有6人一桌,也有7人一桌的,男女分座,年长者座上席,由一人立席把盏招呼客人。宴席上一般桌子四角摆只看不吃的水菜碟子,正中放荤素菜,有“十二起”(十二大碗),也有“十三花”(十三碗),每人面前放酒杯。视家庭经济状况和过事的性质定应酬的规模,但一般都吃两顿。 新中国建立初期,大小宴会的饮食沿仿旧习。“文革”时一切从简。近年随着人民生活的逐渐改善和提高,城乡的大凡小事恢复了宴会,其规模之大、质量之高都超过从前,过一次事有宴客50席或更多席的,还有另请小戏、电影甚至剧团助兴的,有钱人大操大办,经济不宽裕的也硬着头皮,为体面而负债办宴席,使入不敷出的生活更加拮据。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