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古名上元,自唐代起,上元张灯,故又名灯节。清初,上元之日,家家请婿并女,名曰吃十五,又送灯油,名曰添油。用荞面蒸盏燃灯,按12个月以卜雨泽,遍散照虚耗,名曰禳火灾、照毒蝎。十六日男女出外走百病。民国时,旧俗大多消亡,代之以新的习俗,自正月初五起,农民自制的花灯、闹春玩具开始上市,外地小商贩乐于收购贩运眉县的双瓣莲花灯。到十四日,农户多蒸豆包子、“老鼠馍”及“灶山馍”。元宵节这天,清晨为祖先及家宅六神敬香献馍。早饭以熟面糊汤烩麻花、粉条、肉片、干馍片,名曰菜汤。午饭吃臊子面,天黑前给祖坟上灯烧纸,此夜各家门挂灯笼,家中室内、楼上、过道、井台、窗台等角角落落、遍燃蜡烛,以祈求全年吉祥。家家放鞭炮,各村敲锣鼓,一片欢乐气象,商民敬财神。当晚各家还要蒸食一笼老鼠形的馍,预示本年灭鼠。十五日前后,较富裕的乡村唱大戏、耍社火、走高跷、放焰火、跑竹马。新媳妇于十五日前回娘家过节,十六日早饭后由娘家人送回,名曰躲灯。小孩从初十晚开始挑灯笼,十六日晚碰灯。十六日早饭一般都是油茶糊汤煮油炸麻花。新中国建立后,过元宵节时,废除了迷信、奢侈的恶习,代之以健康的文娱节目,县城办灯展、灯谜,农村以戏剧、电影、灯笼、跑船、敲锣鼓等丰富了元宵节的文化生活。元宵夜,城乡呈现一片欢乐景象。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