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荔县沙苑南边,沿渭河一带,东起官池镇的拜家村,西至张家乡的沙洼村,每年收罢麦后的农历五月至七月,各村先后都有个古会,叫“追往会”,又叫“麦罢会”、“忙罢会”,外地人戏称“赛女婿”会。这一带人把它与春节看得同等重要,家家提前购物准备,特别是那些有新女婿的人家, 丈母娘早早地就给女婿送去了衣衫、凉席、风扇之物。逢会这天,家家宾客盈门,道路车水马龙,人们喜气洋洋,气氛显得格外热烈。 “追往会”其含义本是亲朋好友之间人际交往的一种民俗,那么外地人为什么又把它叫“赛女婿”会呢?这是与历史自然条件分不开的。解放前,婚姻不能自主,全凭父母包办,且成婚年龄都很小,一般十一二岁就订婚,十五六岁都结婚,有钱人家的孩子甚至十二三岁结婚。如此小的女婿,逢古会时得独当一面走丈人,还肩负着建立、扩大新的人际关系的使命,自然对人情世故啥都不懂。做父母的生怕儿子在人前丢丑,所以出门前,都要在这方面上一堂“社会知识课”,千叮咛万嘱咐,先去谁家,后去谁家,所带的礼品都是给谁家的等等交代的一清二楚。尽管如此,女婿娃们还常出洋相。这天所有的亲戚都欢聚一堂,为长辈的免不了对女婿来一番评头品足,随之又故意地在礼仪上借故考察。为平辈的则把女婿娃“当猴耍”,直把女婿娃逗得低下头,目不敢斜视。有的被耍傻了,闹得叫姑的不敢叫妈,买果钱不敢买瓜,留下不少傻女婿的故事。亲戚在一起,就把评说新女婿当作中心话题,这就给外地的人留下个印象,说此会是“赛女婿”会。甚至还编出笑话:“有钱人家的女婿,穿得漂亮,人又聪明,丈人爸去会上找女婿吃饭,站在高处,大声喊女婿名字,有意炫耀,又风光,又光彩。”穷人家去找女婿只用胳肘一碰,低声说:“吃饭啦。”生怕被人们认出是自己的女婿。 在追往会上,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不是靠语言去表达,而是凭所带礼品所确定。客人所带的礼品,除了糕点烟酒外,还有三种不同形状的面食:一种叫大馍,一种叫馄饨,一种叫菜瓜(因形如菜瓜而得名)。三种面食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其中起着媒介作用的属菜瓜。新婚头一年,要建立扩大新的人际关系,那么关系的深浅如何确定,全凭菜瓜,除了送给岳父家外,还有叔伯、姑姑、堂兄弟、姐妹,凡是与女方有血缘关系的都要送。若收了菜瓜,就算有了瓜葛,属重要亲戚,关系就高了一格;若不收菜瓜,关系就低了一格,虽说同属新建立的关系,遇红白喜事,礼就轻得多了。若是重要的老亲戚老人都下世多年了,但关系一直都很密切,便照常收下菜瓜,关系也就一直加深巩固着;也有的觉得没有老人了,平辈们不愿拉扯,关系显得淡漠了,那么其他礼品都照收,唯独不收菜瓜,客人心里也就明白,从此双方关系就降了一级。有时亲戚之间闹了矛盾,逢会还得硬着头皮,面笑心不笑地去走走,以探对方的心态,对方若出于大面子,仅收了个大馍,菜瓜等礼品全都不收,就表明对方无化解矛盾之意,也不再礼尚往来,从此就断亲了。有的过几年矛盾化解,到了逢会,一方若礼品备齐,主动送来,主人若收下了菜瓜,关系就算重新恢复了。 其次是不远的关系,如老姑家、老姨家,凡有长辈,虽不再提菜瓜,但馄饨及大馍却必不可少。馄饨表示孝敬心意,一般指女儿、侄女、外甥女,对父母等长辈的敬意;大馍表示淡远,无长辈者仅收个大馍。这些不同的面食,都有着不同的含意,它不但在人际交往中起着纽带作用,还分清了疏密远近关系。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