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洛河是蒲城县境内东部一条较大的河流,境内流长70余公里。平时最宽处60多米(永丰一带),洪水时可达300米。流速最大约2.5立方米/秒。据1992年在西头乡西头村附近发现的汉代征邑漕仓遗址证明,洛河早在两千年前就通水运。1956年,蒲城、大荔两县成立开辟洛河航道委员会,5月开始沿河勘测。由大荔县同提村至蒲城县永丰镇附近,长约71公里,有险滩17处,大部系卵石、砂砾浅滩。1957年,蒲城县动员民工两次施工,未能实现浅水通航。 渡口 清代,把从洛河上通往同州(今大荔县)的晋城渡和通往澄城的蔡邓渡列为官渡,其余则为私渡。民国时期则把晋城渡、蔡邓渡、石羊渡列为大渡,可通车辆;其余的南湾渡、车渡、蒲石渡、晋王渡、常乐渡、黎起渡、直社渡、温汤渡、曲里渡列为小渡,仅通行旅。 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保证军需物资的运输,西韩公路的咽喉——石羊渡,由大荔分区,成立石羊渡船管理委员会,由蒲城县人民政府管理。土改中,由渡口附近石羊、蔡村两村群众民主管理,自给自足,以渡养渡,合理收费,因公免费。1953年7月,成立蒲城县民航工作委员会,县长许尚志为主任。对石羊、晋城两个渡口进行民主教育,调整价格,明示渡费。1957年6月,渡口交由所在区乡管理,区成立渡口管理委员会。渡口不大的区乡成立渡口管理小组,由各区长(或副区长)、乡长亲自领导,吸收有关农业社干部、艄工和群众代表参加,对全县渡口进行了一次全面整顿。1985年对渡口作了一次调查登记,计有:蒙家坡、党家湾、索村(阿村)、麻街(船头)、黎起、淳风(直社)、北湾、南湾(西湾)、东湾、晋城等10个渡口。 漫泉河桥 历史上的漫泉河桥,系指现贾曲乡小董村西的三孔石拱桥,每孔洞宽3米,建于清代。桥长95米,宽6米,高4.5米,保存尚好。现在的漫泉河桥指位于石拱桥北约1300米处西禹公路上的砖拱桥。1949年6月,为了迎接西进大军辎重部队顺利通过,曾抢修过一次。1965年8月,山洪暴发,桥被冲毁。10月新修,系单孔10米的砖拱公路桥。全长24.2米,宽7米,高6.2米,载重15吨。曾受70吨重压,桥正常。 石羊桥 位于原石羊渡北。1949年5月,为了支援进军大西北,曾动员民工配合工兵部队,在石羊渡口架起了临时木桥,长82米,宽5米,载重15吨。1971年修建了石羊钢混“T”形桥,全长174米,宽8.5米、高20米、单跨22米,共7孔,载重40~50吨。桥的两端均有陡坡,长250~300米,最大纵坡度8%,通车良好。1978年6月,又进行了防震加固。 三眼桥 因系三孔石拱桥而得名。位于县城东北蔡邓乡韩家河村北蒲、白、澄三县交界和白水河、洛河交汇处,是澄白公路之交通枢纽。民国11年(1922)建,主孔曾于1948年解放战争中被炸毁,1950年修复。因桥面宽仅3~4米,且成“S”形弯曲状,所以,车祸、人畜伤亡事故不断发生。1960年对其改建,对两端引道裁弯取直,加宽路面。改建后,桥长56米,宽6米,高21米,载重60吨,通行良好。 渭清公路立交桥 位于蒲白交界之两县庙南边,为“T”型三孔桥,跨径9.6+12.6+9.6(米),净宽9米,人行道为2×1米,全长33.2米。桥高8.2米,上部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下部系钢筋混凝土双柱墩台。1980年12月建成。 莽王河大桥 位于蔡邓乡澄白(澄城至白水)公路和蔡三(蔡邓至三眼桥)公路交叉处,距三眼桥约500米,系县乡公路钢混桥。1982年9月动工,1984年建成。 涵洞 公路涵洞的形成,原用于排水防洪。后因水利事业的发展,多为引水灌溉而修,故既有涵洞,也有小倒虹。据统计,县境内干线公路共有涵洞49个(其中西禹线33个,渭清线16个),支线公路(罕金公路)有涵洞3个,县乡公路共有涵洞59个(其中最多的原钤公路有13个,最少的椿黎公路仅有1个)。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