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解放前,农民自纺自织,穿土布衣衫,只有城镇少数富人穿“洋布”。衣服颜色单调枯燥,男人上衣颜色,冬穿黑色,夏穿白色,一般式样上为对门襟袄,头搂毛巾。女人,年轻的穿红、绿色衣服,脚穿绣花鞋。中、老年穿黑色,大襟袄,头顶手帕,包头或毛巾。 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的提高,人民穿着有很大变化。土纺土织被逐渐淘汰。50年代穿“洋布”、比叽;60年代穿涤良、涤沦;70年代穿涤卡、晴纶;80年代穿中长纤维、锦纶等。曾于1954年起实行棉布统购统销,每人每年发给布票17尺,限制消费,1984年取消,布料可以自由购卖。衣服款式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变化。50年代流行中山服,列宁服;60年代流行红卫服(若穿新款式,则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进入80年代,服装款式变化很大,各种时装普遍流行。城镇妇女衣着尤为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农村中的青年人与城镇穿着大体接近。戴手表的农民很普遍。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