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服饰类型 帽壳:男子所戴。多用布缝制,也有绸缎硬壳的。 脑包:小孩所戴。绣制虎头、兔头等形状,后部长可过肩。冬季御寒时,则内垫棉花。 袍子:长的可于脚齐,大襟,常作男子礼服和寿服,节日庆典或入葬时穿戴。 褂子:比棉袄宽大,对襟,天气寒冷或逢节访友时穿着。 遮裙:即围裙。上扣于项间,下系于腰围。姑娘、年轻媳妇多在上部和下摆绣花。老年妇女多素色。 遮裙带:流行于县南部。饰于后腰部,用纽扣从两边与遮裙连结。已婚妇女多用连生贵子、猪、兔、鱼、鸟等图案。姑娘只能戴虎头图案。否则会引起误会。 裙子:为婚丧庆典礼服。旧时少妇串亲时也有穿用的。 裹肚:男女老幼都可穿用。儿童多绣牡丹、花鸟;结婚时多绣鸳鸯莲花;祝寿时多绣福禄寿。构图丰满,装饰华丽。 兽头鞋:有虎头、猪头等图案,多是长辈送给儿童生日礼物。有夹鞋、棉鞋之分。 饰物:有挂于室内的布贴娃娃、绣片;端午节佩带的香包、“五毒”绣品、布娃、布虎;装针线的针葫芦;钱包、肚兜等。均精心绣制而成。 (二)服饰演变 服饰演变,随着时代的进步质料由劣变优,款式由繁琐变得简便实用。概而言之: 清代:男女蓄发结辫,穿有襟粗布上衣,裤腿系布带,俗称“绑腿带儿”,足登粗布云头鞋。富有之人穿长袍马褂,手提长烟袋。姑娘脑后梳一条长辫,穿绣花上衣、花鞋。年轻媳妇绾圆髻,系绣花围裙。老年妇女梳长形髻,罩以硬壳,俗称“壳壳子”,穿大襟上衣,腿上缠一圈硬带,用腿带扎紧,俗称“裤腿子”。妇女多缠小足,穿木高根鞋,俗称“木底子”。 民国:衣着开始用机织布,俗谓”洋布”。男子剃咒头戴帽壳,穿对襟上衣,绑腿带的人少了。女子开始剪短发,梳双辫,不扎裤腿子,缠足陋习被废弃。 建国后,男女衣着布料款式,装束打扮紧随时代潮流,不断变化,趋向于时髦漂亮。 服饰演进中,地方特色日渐减弱,唯有丧葬服饰,多遵旧制。尤其60岁以上的农村男女,寿衣中袍子、褂子、裙子仍不可少。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