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旧志载:“洛川地瘠民贫,故居乘衣食,无不尚朴而摒奢华”。但群众爱清洁爱美,虽粗米淡饭,精工细作,花样翻新;虽家织布衣,描花绣彩,朴素大方;虽陋室草舍,仍剪纸绘画,刻意装饰。日常生活充满艺术情趣。 一、服装习俗 (一)服饰类型 帽壳:男子所戴。多用布缝制,也有绸缎硬壳的。 脑包:小孩所戴。绣制虎头、兔头等形状,后部长可过肩。冬季御寒时,则内垫棉花。 袍子:长的可于脚齐,大襟,常作男子礼服和寿服,节日庆典或入葬时穿戴。 褂子:比棉袄宽大,对襟,天气寒冷或逢节访友时穿着。 遮裙:即围裙。上扣于项间,下系于腰围。姑娘、年轻媳妇多在上部和下摆绣花。老年妇女多素色。 遮裙带:流行于县南部。饰于后腰部,用纽扣从两边与遮裙连结。已婚妇女多用连生贵子、猪、兔、鱼、鸟等图案。姑娘只能戴虎头图案。否则会引起误会。 裙子:为婚丧庆典礼服。旧时少妇串亲时也有穿用的。 裹肚:男女老幼都可穿用。儿童多绣牡丹、花鸟;结婚时多绣鸳鸯莲花;祝寿时多绣福禄寿。构图丰满,装饰华丽。 兽头鞋:有虎头、猪头等图案,多是长辈送给儿童生日礼物。有夹鞋、棉鞋之分。 饰物:有挂于室内的布贴娃娃、绣片;端午节佩带的香包、“五毒”绣品、布娃、布虎;装针线的针葫芦;钱包、肚兜等。均精心绣制而成。 (二)服饰演变 服饰演变,随着时代的进步质料由劣变优,款式由繁琐变得简便实用。概而言之: 清代:男女蓄发结辫,穿有襟粗布上衣,裤腿系布带,俗称“绑腿带儿”,足登粗布云头鞋。富有之人穿长袍马褂,手提长烟袋。姑娘脑后梳一条长辫,穿绣花上衣、花鞋。年轻媳妇绾圆髻,系绣花围裙。老年妇女梳长形髻,罩以硬壳,俗称“壳壳子”,穿大襟上衣,腿上缠一圈硬带,用腿带扎紧,俗称“裤腿子”。妇女多缠小足,穿木高根鞋,俗称“木底子”。 民国:衣着开始用机织布,俗谓”洋布”。男子剃咒头戴帽壳,穿对襟上衣,绑腿带的人少了。女子开始剪短发,梳双辫,不扎裤腿子,缠足陋习被废弃。 建国后,男女衣着布料款式,装束打扮紧随时代潮流,不断变化,趋向于时髦漂亮。 服饰演进中,地方特色日渐减弱,唯有丧葬服饰,多遵旧制。尤其60岁以上的农村男女,寿衣中袍子、褂子、裙子仍不可少。 二、饮食习俗 洛川人民素以面食为主,重主食而轻蔬菜,尤嗜辛辣,好酒好茶。粗粮细做,细粮巧做,颇具特色。 (一)平时饮食 农忙时多一日三餐,农闲时则一日两餐。特别爱吃馒头、面条。食必辣椒佐餐,有“辣子吃了不乏”之说。讲究两顿馍馍一顿面。冬日稀饭咸菜,谣谚“暖窑热炕一盆火,稀粥咸菜泡蒸馍”。就餐时,多系炕上放一木盘,年长者或客人上座,全家围盘而坐,共食。 (二)节日饮食 洛川群众视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为大节,饮食最为讲究,民俗色彩浓厚。 清明:蒸冠儿,做凉粉。“冠儿馍”系一圆形大馒头上饰以面塑鸟蛇、文具、麦囤之形状。按家中人口每人一个者,谓之“人口冠”,内包鸡蛋,以各人不同身份,学生的面塑书包、笔墨之类,男人的面塑麦囤之类,女人的则面塑花鸟之类。上坟用的谓之“掰纸冠儿”,多面塑鸟蛇猪头。据传介子推被焚绵山有鸟蛇相护以祀之。多数之家此时碾米面或做凉粉。 端午:吃晶糕,烙面鱼儿,也有包粽子者。面鱼儿,是用白面塑成鱼、鸡等形状。据云,烙死鱼儿,使它不能食屈原之尸,足见人民对屈原的怀念之情。家家饮雄黄酒,谓可避蛇、蝎毒虫之害。 中秋:吃枣儿馍,月饼。枣儿馍是用白面做成三角形或塔形,中间放几颗红枣而成。敬月完毕,分而食之。 春节:饮食准备最为认真。一般腊八过后,即陆续开始。农村各家都要碾米面,把软糜子米面,经过蒸炒、热炕上发甜等多道工序,包上豆馅,做成软馍,俗谓“软馍”;也可不加馅儿,晾冷切片,炸成油糕。以硬糜子米面经以上工序,用火摊成的对折半圆形馍,谓之“黄儿”。这是粗粮细做的典型。各家还要以白面做成老虎,谓之“人口馍”,每人一个。做塑以花鸟的“供儿”,祭祖敬神。烟茶酒肉,较其它节日丰盛,有“正月大吃大喝”之说。 (三)庆典饮食 喜庆宴客,由主人登门邀请,俗称“下书“。其酒席多以上菜多少而定,有“四菜一汤”,“八大碗”,“十全”“十二观灯”、“十三花”等名目。农村宴席多有肉块八碗,谓之“硬八碗”。洛川人民多好饮酒,且喜猜拳。一桌酒席上,坐八至十人,一壶一杯,传壶递饮。不饮酒的人,也需尽传壶杯之劳。 小孩生日:多面塑老虎、兔儿馍,吃饸饹、宴席。亲朋中至厚者送空心环形馍,面塑花鸟谓之“曲连”。 结婚:酒菜最为丰盛。至亲须送半圆形大馍,用面塑龙凤花鸟,谓之馄饨,祝福婚姻圆满之意。 三、居住习俗 洛川人民世代以定居农业为主,居处以坚实耐用为要旨,“砖窑、石槽、坳凹地”,谓传世基业。又因地形之利,窑、厦、房并存。院落格局多体现聚族而居的特点。虽不求豪华,但喜装饰美化,别具特色。 (一)民居类型 1.穴居遗风—窑洞。 原始先民“穴居而野处”(《诗经》)。穴是窑洞的雏形。窑洞是穴的延续与发展。窘洞又经过土窑—泥基窑—接口窑—砖窑—薄壳窑的发展序列。 土窑:洛川黄土层厚,且结构紧密,直立性能好,打的土窑结实耐用,冬暖夏凉,有“千年古槐问老窑”之说,意思是想知千年古槐的生长,须问历年久远的老土窑。川道土窑,多在向阳避风的山脚开挖。原面土窑,多临沟沿。一层层,一排排的土窑村落,谓称“窑蘖”。旧对在半崖上打的土窑,称为“崖窑”,内储粮水财物,以避匪盗;在窑一侧另凿一小窑,外面伪装,以藏财物,称为“暗窑”,一明一暗的侧窑叫“拐窑”,做仓窑或住人;在窑上再凿的窑,叫“崖窑”,凭梯子上下出入,藏财物,躲匪患。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