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清朝后期,乾县富室子弟多习拳棒,练武之风很盛。三年开武科,应试者必去北校场(今北门内西侧监所址),考试科目有抱石、担刀、开弓及走马射箭。除去武秀才每科都有外,在省上也有中武举的。 民国时期,除以民间体育和武术而外,近代体育的个别项目逐渐兴起。乾县城内逢节日周末,学生常在公共体育场(今东大街商业局址)打球、打秋千,掷铁饼、铅球,虽设备简陋,但参加者积极热情。每年秋季召开运动会,参加者多为在校学生。在广大的农村,各种民间体育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除春节时打秋千、丢方、摔跤等活动外,武术颇为盛行。乾县武术属关中西路,师承三原县鹞子高三和临潼邢三,为少林派红拳门。 民国34年(1945),乾县各地设坛授徒(俗称“坐堆子”)的有30余家,仅临平镇一带就有18家,徒众近200人。乾县中学也聘请周至县拳师冯振英为国术教员。当时,县境内武术名家有铁佛乡殷振芳、县城西街吴生鑫、周城乡宋彦杰、石牛山殷二、杨汉村胡志俊等。殷振芳、吴生鑫曾分别受聘于刘文伯军队和乾县教育系统,任国术教员;青年时的宋彦杰曾因生计所迫,流落南山,打遍山中恶豪而未曾败伤,故世称“难缠”。各个武坛平日潜心教习,逢集遇会,相约集中,摆开场地,以拳会友,切磋技艺。后来,由于各坛缺乏扶持,许多“堆子”自生自灭,加之拘于门户流派,绝招不公开传世,水平难以提高。 在民间体育活动中,人们还比较喜爱丢方。丢方多在农闲进行,大人小孩均可参加。丢方的名目很多,方有七方、九方、十一方、十三方(十一方和十三方也称“大方”)和三圆、五圆、四方等排列形式,同时还有“狼吃娃”、“吊驴蛋”和“围鳖”等丢方游戏。方格就地画成,两人对弈,各持土、石块或枝叶、草梗为数,最后以数目的多少分胜负。这种丢方类似围棋,是锻炼人智力的简易方法。 农村青少年男女还流传打界(嗄gai)等体育游戏。即在一定距离内两端划界,一端树立木块或砖头,参赛者站另一端,执石片或砖块抛击所树目标。击打种类有打端(击正面)、打斜(击侧面)以及踢羊(石片置脚面抛击)、夹脚(两脚夹砖,击倒目标)、掏虎(类似舞蹈动作式的击打)等八九种名目。双方参赛人数可多可少,两人也可以进行比赛,老少都可参加。 绷马绳分开 八九个以上的孩子分两队手拉手站立,甲队带队者高唱:“金紫绫,跑马绳,绷不开,叫你××上阵来!”乙队被点名的孩子即迅速向甲队阵线冲来,倘若冲开甲方队伍,即带甲方一队员回归本队,否则,即被甲方收编。双方轮流冲刺,结果哪一方队伍长,就算哪一方胜。 弹杏核 在地面画一正方形,正方形当中各引两条对角线,然后在正方形前一边画一弧形。一方坐庄,在正方形内分成的四格中,写上1、2、3、4数字,然后在弧形的某一点上置对方的一个杏核,用力弹出;另一方即将弹出的杏核分四次弹向方格,边弹边念:“一绷绷,二弹弹,三打锣,四进学。”弹进某一格,坐庄的一方即给对方付出同该格内数字相等的杏核;如果弹不进方格或将杏核弹上线段,坐庄的一方就将这个杏核收归已有。 抓拿 双方各投入数量相等的小石子,以手抓若干石子向上抛起落在手背上的石子多少决定谁先抓拿。抓拿时,将一粒石子向上抛起,迅速将地面上的石子抓起,同时要接着落下的石子,直到将地面上的石子抓完便算得胜。抓拿中捏取地面上石子时,如果撞动了没有握入手掌内的其他石子,或没有接住落下来的石子,便算失败,即由对方开始抓拿。此项多为女孩戏乐。 踢方 在地面上画一较大的矩形,内分若干方格,比赛者以近似舞蹈的动作将瓦片或小石片依次踢进方格。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