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 即现代中国式摔跤前身。秦代咸阳民间就有摔跤活动,当时称为“角牴”,并将这一活动引进宫中。秦二世在咸阳的甘泉宫就以角牴相娱乐(《史记·李斯列传》)。汉代仍称“角牴”。唐代称“相扑”。千百年来,摔跤在本区城乡群众中久盛不衰, 多为男性青少年所喜爱。一般在田间、地头、麦场、巷道、院落进行。摔跤时,有的双方指名道姓邀请,有的像打擂台一样,还有双方各出数人个顶个等,众多围观者呐喊助威,热闹非常。 武术 民国前称“拳术”、“国术”。民间武术活动历史悠久。清末,陕西武林四杰之一的“黑虎”邢三,晚年曾在咸阳收徒授艺。随邢三学艺最有名的是“渭城三”(在兄弟中排行三)李万福。据说他手上的功夫过硬,竟能将铜铁钱揉碎。他的徒弟李成西,渭城湾人,1959年曾代表陕西省去北京参加第一届全民运动会武术比赛,并获奖。另一徒弟钱承德,城内仪凤西街人。1986年,被省体委授予“武术老拳师”称号。他掌握着大小红拳、炮锤、大小六合枪等几十种拳术套路。著名武术师还有渭城湾的陈树堂、陕西第八棉纺织厂的严贵贤。二人均以查、花、炮、红四种拳术和动作快捷、劲力、畅顺见长。目前,城乡青少年喜好武术者众多,中、老年中太极拳也较为普及。 气功 本世纪60年代兴起,80年代形成热潮。其中以中老年居多,每天早晚多集中在古渡公园、渭滨公园、渭河沿岸、街道两旁、火车站广场一带从事各种气功练习。西北第一绵纺织厂还邀请气功大师严新等人在厂礼堂作带功报告。本区曾举办“形神桩”气功学习班。目前,鹤翔桩、一字功、大雁功、智悟气功等,已为广大气功爱好者所熟悉。 晨跑、长跑 是城镇和郊区群众中较为盛行的一种社会性健身活动。1974~1990年,市、区体委多次组织冬季“百日赛”活动,环城长跑赛活动,参加的有工人、农民、干部、部队战士、学生等。 斗鸡 是青少年用单脚跳跃,一腿盘膝,同时用手抓住盘腿脚尖或勾住鞋绑进行的一种对抗性运动。新中国成立前后至70年代,曾在青少年中广泛流行。80年代以后,随着学校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各种体育活动增多,青少年中“斗鸡”活动已逐步减少。 荡秋千 也称“打秋”。在城乡较为普遍,特别为青少年和妇女所喜爱。每年春节和清明节前后,村村多有秋千,有的用木料、钢管架设,有的利用两树之间架设,有的为小孩在大门框下架设。玩耍时看谁胆大荡得最高。有一人荡、双人荡等多种形式。 放风筝 每年从农历正月15日开始,到清明节前后,大人、小孩多在田间、河滩、郊外、田径场、市区广场等地放风筝。风筝式样繁多,有恐龙、蜈蚣、蜻蜓、蝴蝶、燕子、五角星、六角星等。 拔河 是一种比力量、比意志的集体运动。常在村与村、厂与厂、班与班、组与组、机关单位之间广泛开展,是不分季节、不分环境影响的一种全年性运动项目。 浮水 即游泳。一般利用渭河、沣河、水库、池塘、干渠等水域进行。普遍采用“狗抱水 ”(俯泳)、“漂黄瓜”(仰泳)以及侧泳、击水等姿式。 老鹰抓小鸡 是城乡少年儿童很喜爱的一种体育运动。常数人一起玩,选一人为“老鹰”,一人为“老鸡”,其余为“小鸡”。小鸡排成一路纵队,依次跟在老鸡身后,并且后者拉着前者的衣服或抱住腰,老鹰左右盘旋捕捉后面的小鸡,老鸡一再设法保护小鸡,尽量躲避老鹰的追逐。 下马城 多在城乡儿童中开展。比赛的方法是,数人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两队相距二三米,各自成一横队站立,并手拉手作防守状。然后由一队齐声念口歌道:“瓴之瓴,下马城,马城开,×××娃娃上阵来。”被点到对方队里的人便从队伍中出列,迅速跑向对方队前,并向任意两人中间冲去。若冲开,便可任选一人拉到自己队伍中;若冲不开,即为俘虏,编入对方队伍。这样可相互冲击数次,以俘获多少人定胜负。 踢毽子 多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女生尤为喜爱。毽子多用鸡毛和铜钱做成,叫“鸡毛毽子”。其踢法,用脚可向里、外、前、后踢,使毽子落在自己的手、肘、肩、头部,以接不到固定位置为失败。有的数人用脚轮流直踢数场比赛,以一次踢得最多为优胜。还有多种踢法。踢毽子是一种全身性运动,尤能培养人的敏捷性和协调性,有助于身心全面发展。据考,民国24年(1935),咸阳县曾在部分小学之间举行踢毽子比赛。 丁方 在农村较为普遍,多在农闲和劳动间歇时进行,大人小孩均可参加角逐。常见的有七道方(纵横各画七道)、五道方、四道方和“狼吃娃”等形式。方格就地画成,两人对奕,各执不同的土块、石子、泥丸或树叶、树枝、草梗等,最后以数目多少分胜负。 打面包 在少年儿童中极为普遍,男孩特为着迷。“面包”是用厚纸折叠成方块形,有正面、背面之分。比赛时,可由两人以上进行,参加者用自己的面包按顺序去挥臂打击对方的面包,以击翻他人的面包为胜。 80年代以后,在城乡少年儿童中又兴起打画片,与打面包形式略同。 本区民间体育活动形式繁多。除上述外,还有打柴、打梭(打尜)、打猴、滚铁环、跳绳、骑竹马、跳方、跳皮筋、打弹弓、迸弹球、打花架、翻跤等,这些活动多年来仍为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所喜爱而广泛流行。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