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域内居民食粮历来以小麦粉和玉米粉为主。建国前,多数劳动人民收入微薄,平时仅能以一种含麸量高的小麦粉——黑面和玉米面为主食,部分无固定收入的居民,经常处于吃了上顿愁下顿的困境。副食品以蔬菜为主,且多系萝卜、白菜、茄子、黄瓜、葱、韭菜等大路菜,逢年过节、婚丧大事、招待亲朋,始购豆腐、粉条及少量肉食。建国后,随着居民收入增加,食不饱腹现象消除。50年代开始,粮、肉、油等食品,先后按人计划供应,生活水平不高,特别是1959~1961年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期间,粮、油、菜、副食供不应求,实行低标准、瓜菜代。一度每人每月不供肉,仅供一斤豆腐,居民仅供二两油,生活水平下降,不少人出现浮肿。1962年开始逐步好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居民主食逐渐以每100公斤小麦出90公斤左右面粉的“标准粉”和稻米为主,同时供应少量精粉(俗称“富强粉”)。1989年粮食市场放开后,粮食品种多样,居民随意购食,玉米面等杂粮成为居民调剂胃口、尝鲜食品。市场蔬菜品种繁多,粗细兼有,冬春淡季,既有南(方)菜入秦,又有鲜菜出棚,一年四季鲜菜不断,副食品更加丰富。至1993年,居民人均年食猪肉12.95公斤,比1980年的10.56公斤增加2.39公斤;人均年食鲜蛋12.4公斤,比1980年的5.34公斤增加7.06公斤。禽、鱼、奶、水果等食品,随意选购。据莲湖区商业局副食零售量统计:1980年与1990年相比,猪肉由409吨上升到9289吨;鲜蛋由49吨上升到2343吨;水产品由不到1吨上升到3036吨;食用植物油由542吨上升到9892吨;酒由411吨上升到489吨。适应居民工作快节奏和注重营养需要,各种快捷、方便食品,保健食品,风味食品进入千家万户。饮食结构已由“主食型”向营养丰富、种类齐全的“副食型”转变。许多居民平时亲朋聚会,节日家人团聚,庆贺长辈生日,为讲丰盛,增气氛,图方便,还到饭店餐馆包席。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