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中国成立以前,铜川县东、西、南三个原区主产小麦、小米、油菜籽,普遍以麦面为主食,多数人家也食一定数量杂粮,以蔬菜为副食。北边山区生产玉米、谷子,农民普遍以玉米为主食,其次是土豆和瓜菜,即早餐为玉米糁子、黄酸菜,下午为搅团、黄酸菜。在会客待友时,才吃一顿麦面。农民一般都是夏季三餐,冬季两餐。如遇婚丧寿诞,普通人家多是八碗一拼,一荤八素;富者是三八席、荤素各四。富人请媒则是前八后六,即喝酒时八个菜,吃饭时六个菜。贫穷人家办喜事只能是两顿饸饹或小米干饭。吃饭时,年长妇女坐在炕上,男人多是端着大老碗蹲在门口,年轻媳妇多在厨房,长工多在马房。请客或办红白喜事时,来客男女分席而坐。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饮食质量有了很大改善,而且饮食风俗习惯也发生许多显著变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连年丰收,群众全年以麦为主,以蔬菜为副。逢年遇事,蒸碗炒菜兼上,有的九碗八荤,有的九碗六荤。酒类有白酒、葡萄酒、啤酒。如遇婚丧寿诞等事,仍沿袭旧俗,早晨以饸饹为主,中午以酒菜为主。就连世代不知海味的铜川农村筵席上,亦开始有了鱼虾等水产菜肴。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