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围绕“长命富贵”、“吉祥喜庆”,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礼俗活动。 诞生 婴儿降生,父母首先记下生辰(俗称生日),遂即向娘家报喜。无论何时,娘家只备稀饭招待,返回时带一桶底形“锅盔①”,用见方红布包裹,俗称“给婴儿带奶要粮”。第三天为探望日,娘家带上干饼、水果、红糖等营养品看望“月婆”。第七日,再带自做的衣服,偕同近门亲友看望婴儿颐养状况。此间,邻舍外人禁登其室,本家大小忌晚归来。过去,由于旧式接生,婴儿常得四、六风(破伤风病)。月内夭殇的,要裸体深埋,而衣物则妥善保存。现时采用新法接生,妇幼健康确有保证。有关迷信旧俗,已渐消除。 做二十天 婴儿出生七天后,亲朋四友,纷至沓来。为集中招待和庄重起见,乡村中有为孩子做二十天的习惯。葭莩之亲,带“油旋小馍②”及二尺花布。近门好友,除蒸“老虎馍③”外,还带衣物,并给婴儿赠带“长命富贵”银锁、银钱。现时,是以纸币代替,用红线绳系在颈上。主人设早面午席款待。 做满月 旧俗,月内婴儿不剃头,母子不出家门,月满即可解除。此时做满月,亦称“做百岁”,较做二十天更为盛重。乡友搭干礼(钱币),亲属带“老虎馍”、衣料、帽袜,主人设腥(荤)席、备美酒共同庆贺。有的还请“自乐班④”、放映电影助兴。此后,便给婴儿起名、留影、理发。第一次理下的头发还妥加保存,作为“母子之情”的象征性纪念。母子走娘家,留宿数日方回。 送灯 从农历正月初五至十二日俗称送灯时节。小孩舅家将花灯、蜡烛、“鸡娃馍⑤”按时送给孩子,直送到13岁为止。有的也因某种原因,中断数年,俗称“空灯”。若遇头年,讲究送“大宫灯”,意为光明与吉祥。其次,带小孩玩具、泥塑挂娃、鞭炮杆火及各种年画。有些家境条件较好者,还给孩子拜干亲。选年龄相当、门当户对,兴趣相投的人为自己的子女送灯,孩子叫做“干大”⑥。个别自命“时运不顺”的,为了弭患,特拜当地“全命人⑦”为干亲。有在黎明时抱孩子出门,将在村道口遇到的第一个成人认做干亲,谓之“碰干亲”。 完灯 小孩长至13岁,标志着从童年进入少年,送灯、点灯从此终止,称为“完灯”。旧时,医疗条件很差,小孩成活很不容易,常常夭折。大人为了孩子的成长,只好祈求神灵保佑。有些还把孩子指为是那个神娘娘撒下的,并购一银锁用银项圈系在脖子上,以避各种邪气。家境贫困者,在红线绳上打一结代替。有的每岁给绳上加一钱银钱,一直加至一两二钱,完灯时开锁取之,并要到“娘娘”那里磕头报谢,因而也将“完灯”称为“卸绳取链”,或者“赎身”。现时,完灯已废过去敬神开锁之俗,亲友一般赠送皮带、衣帽。舅家莅临,除蒸一对“老虎馍”外,又送“玻璃灯”或“手电筒”;有的送文具、书籍、年画。主人待客先用糕点、糖果,再悉心置办酒席,隆重招待,有的上菜花样达24种之多。 祝寿 小孩大人,每遇生日,都要穿新衣,改善饮食。年复一年,岁岁不辍。50岁后,每遇整十数,做一次大寿,其规模因家境不同而各异。旧时,官绅、豪富多下“请柬”,前三天派人遍走亲朋家,亲朋在名下画号为知。贺者光临,或献寿幛、或赠寿联、或送酒肉、或馈果品,主人设宴庆贺。坐次则主宾为上,陪客以左为正、右为副,按年庚大小入席。宴前举行祝寿礼。菜饭上后,从主宾起,以顺时针方向互相酬酢,额手称庆。主宾招呼“做起”,才拿筷而食。不高谈阔论,不撞别人筷子。如有人正在就餐,已吃毕者则放正碗筷,静坐而待,都吃完后,始各自离位。建国后民间给老人做寿,称做生日。亲朋好友贺寿,多送糕点及其所嗜好器具。德高望重者,也有送书画、对联的,彼此亲友团聚,吃顿好饭。 ①锅盔——即厚烙饼。 ②油旋小馍——即花卷馒头。 ③老虎馍——老虎状馒头。 ④自乐班——民间业余演唱队。 ⑤鸡娃馍——形如雏鸡的蒸馒头。 ⑥干大——义父。 ⑦全命人——有儿有女者。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