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旧时丧葬,很重视棺木。年逾60,就开始购备殓衣、寿枋,请阴阳先生下罗盘,看风水,择坟地,砌石墓。棺木以柏、松为料,内外用漆。寿衣以绸缎为料,各备五至七件,男用长袍短褂,女为衣裙。这当然是富户,贫者临时制备,无力讲究,甚至芦席掩尸,穿土为穴了事。 初丧,先请邻居老妪整容、穿衣、蒙面,抬置地上。男停正寝中堂,女停内室。点灯一盏,合家穿白带孝,焚纸哭泣,称为“烧到头纸”。小殓完毕,按男左女右,门外挂纸撮,门旁立丧牌,上注死者生死时辰,孝子姓氏。当日即向主要亲戚报丧。亲友闻悉,带纸箔钱物前来吊丧。各方到齐,将尸入棺,称做“大殓”。随后,将棺柩放在灵堂,围孝帘,挂魂幡,立铭旌,祭饭菜。孝子守灵,通霄不眠,俗称“坐草”。此间,亲朋户友开始送礼、献饭、送纸人、纸马、纸车、纸轿等,丧主一般用素席招待。 葬前,要扫墓请灵,即由孝女三人,提水壶,执扫帚,拿簸箕去墓地打扫。孝男三人执魂幡,端饭盘,打灯笼去祖坟送饭,俗称“引魂”。至夕,点亮“棺罩”。有的为了扬名显祖,还吹鼓乐、演皮影、唱大戏。 发葬,多在早晨进行。村人起灵,孝子扯纤,孝女扶棺。鼓乐开路,徐徐而行。沿途扔撒纸钱,遇十字路口则甩纸盆。棺柩入穴后,邻人好友填埋拥冢,孝子行礼,焚纸致祭。有钱之家,还要请当地有名位之士为礼宾先生,为死者书写牌位。备制高等烟茶、美酒、腥席,以礼宾中名位最高者为“点主官”。三拜九叩后,由点主官用硃砂笔在写着“×××之祖王”的“祖”字中加一竖,“王”字上加一点,使之变成“神主”。孝子将木主放于主房之内。 葬后三日,丧主要到坟地培土圆墓。从死之日,以七计数称为“头七”、 “二七”、“三七”……直至“终七”。每逢七日,要到坟地请灵。特别遇到“三七”、“百日”、“周年”、“三年”亲友都来祭奠。属父母之丧,必持服三年,士不应试,官不莅任。 解放后,不断地进行丧葬改革,国家职工干部丧后,一般都举行吊唔仪式。亲友臂带黑纱,胸佩白花,俯首致哀,绕灵柩一周,与遗体告别。机关单位多送花圈,并召开追悼会。以土安葬或者火化。农村中虽还有旧俗,但仪式已大简略,守孝三年不复存在。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不食猪肉,实行土葬。初丧,由一委员偕同丧主给当地回民一一报丧,然后,对死者进行赤身沐浴,用3丈6尺白布剪成铠甲式的三块,着于身上女的用白布4丈2尺),下撒各种香草、香料。次日午,举行悼念仪式。将尸体头北足南,面向西方放置。由长子长女手捧经盘,阿訇诵经,分所穿衣物于亲属,然后,殓尸于经匣(即棺材)。送葬时,孝子引路,其他尾从。葬时再由阿訇诵经,遂将棺底抽开,移尸于墓,上边筑土成南北走向的骆驼鞍状。这天,助葬者,一般都给丧主送钱。主家不动烟火,由全族户家待客。是日,太阳落山,儿女前去看坟,并由阿訇诵经。守坟7日后,有1月、40日、百日、3年之祭。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