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称“过年”,是年关交替、辞旧迎新之节,也是城乡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腊月上旬后,人们就开始忙于置年货,宰猪羊,忙忙碌碌做“年茶饭”:泡米压糕、酿米酒、生豆芽、做豆腐、做荞面生子粉、蒸糕、炸油馍馍、造扁食馅、备菜蔬。一过腊月23日,打扫房屋,糊新窗纸,贴新窗花、新年画,门窗玻璃、生活用具擦拭明亮,男女老幼理发(旧时女人“揩脸”,方言叫“绝脸”,即用双线绞去脸上汗毛)、洗澡,干干净净准备过年。过去,榆林城一些官绅、书香之家在过年时,还往往将家藏名人字画或匾额挂出展示,过年后则又收藏。除夕清晨人们普遍上坟,用年茶饭祭祖,早吃油糕,祝福年年高,午食长面(农村多吃杂面),寓意幸福绵长;家家户户挂灯笼,贴春联,扫院落,净器具,灶头贴“灶神之位”条幅,门窗两边摆“镇门窗炭”(炭块上贴黄纸,复贴写福字红贴,意在“避邪”);下午,合家欢聚吃年饭,各家菜肴丰简不一;晚间,还食吃扁食(饺子),称揣“元宝”。除夕夜,榆林城家家门前置一燃炭火的“抬炉子”(四方木架内砌的火炉,60年代起无此俗),东南乡一些农户院中用炭块垒燃“火塔塔”,人们不忘点香烧纸敬神,孩子们手提小灯笼,燃放烟花鞭炮,欢乐嬉闹,鞭炮声此起彼落。大年夜,家家点“长明灯”,午夜入眠前,父母在儿女枕下放“压岁钱”;有的人家,彻夜不眠,围坐叙谈、饮酒玩乐“守岁”。 大年初一凌晨,人们争先起床放“开门炮”,以求吉利。全家男女老少更换新衣(儿童多在除夕日就穿上了新衣),晚辈给长辈拜年,问候“强健”,榆林城家家还要祭祖(旧时多数家中置有供奉先祖的“引楼”,内设祖先牌位,叫“神主”)。一大早,人们就开始在本城、本村近亲间互相来来往往,喜气洋洋拜年问好。熟人见面互道“新年好”。中午,家家户户吃扁食,含团圆或生财聚宝的愿望。 大年初三,农村开始“走亲戚”,亲朋间往来,互送年礼,新女婿偕妻子去岳母家拜年——“拜丈母”。城镇大街开始闹秧歌,农村庙会秧歌队到各村“排门子”(上各家院)拜年闹秧歌。初六初七过“小年”(旧时,称除夕为“鬼年”,初六是“人年”,初七称作“人七”),形式同过“大年”。正月,旧俗禁忌讲究颇多。正月初五扫尘“送穷”,这天家家户户要将初一以来所积垃圾倒掉,榆林城一些妇女往往倒垃圾时还念道:“穷媳妇,穷媳妇快走开,前街去跟李奴奴,后街去跟叶白狗”;还要饱食“年茶饭”,叫“填五穷”。正月十二为“鼠忌”,称这天“老鼠嫁女”,讲究不吃米饭,夜息灯早寝。此外忌说不吉利的话,忌打破用具……,榆林城还忌初七、八拜年,过去认为这天是给“龟子王八”拜年。 1964年,大破迷信活动,城镇春节旧俗中许多迷信部分被革除,如点香烧纸敬神祭祖、烧“抬炉子”等。“文革”中推行过“革命化的春节”,榆林城内将贴春联、挂灯笼这些好的传统形式也被革除,但农村一直有此俗。80年代起,旧俗过春节形式在城乡又兴。近年,电视进入千家万户,除夕之夜合家围坐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