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榆林以农历月月有节,俗称有“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渣渣节”。主要传统节日: 春节 俗称“过年”,是年关交替、辞旧迎新之节,也是城乡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腊月上旬后,人们就开始忙于置年货,宰猪羊,忙忙碌碌做“年茶饭”:泡米压糕、酿米酒、生豆芽、做豆腐、做荞面生子粉、蒸糕、炸油馍馍、造扁食馅、备菜蔬。一过腊月23日,打扫房屋,糊新窗纸,贴新窗花、新年画,门窗玻璃、生活用具擦拭明亮,男女老幼理发(旧时女人“揩脸”,方言叫“绝脸”,即用双线绞去脸上汗毛)、洗澡,干干净净准备过年。过去,榆林城一些官绅、书香之家在过年时,还往往将家藏名人字画或匾额挂出展示,过年后则又收藏。除夕清晨人们普遍上坟,用年茶饭祭祖,早吃油糕,祝福年年高,午食长面(农村多吃杂面),寓意幸福绵长;家家户户挂灯笼,贴春联,扫院落,净器具,灶头贴“灶神之位”条幅,门窗两边摆“镇门窗炭”(炭块上贴黄纸,复贴写福字红贴,意在“避邪”);下午,合家欢聚吃年饭,各家菜肴丰简不一;晚间,还食吃扁食(饺子),称揣“元宝”。除夕夜,榆林城家家门前置一燃炭火的“抬炉子”(四方木架内砌的火炉,60年代起无此俗),东南乡一些农户院中用炭块垒燃“火塔塔”,人们不忘点香烧纸敬神,孩子们手提小灯笼,燃放烟花鞭炮,欢乐嬉闹,鞭炮声此起彼落。大年夜,家家点“长明灯”,午夜入眠前,父母在儿女枕下放“压岁钱”;有的人家,彻夜不眠,围坐叙谈、饮酒玩乐“守岁”。 大年初一凌晨,人们争先起床放“开门炮”,以求吉利。全家男女老少更换新衣(儿童多在除夕日就穿上了新衣),晚辈给长辈拜年,问候“强健”,榆林城家家还要祭祖(旧时多数家中置有供奉先祖的“引楼”,内设祖先牌位,叫“神主”)。一大早,人们就开始在本城、本村近亲间互相来来往往,喜气洋洋拜年问好。熟人见面互道“新年好”。中午,家家户户吃扁食,含团圆或生财聚宝的愿望。 大年初三,农村开始“走亲戚”,亲朋间往来,互送年礼,新女婿偕妻子去岳母家拜年——“拜丈母”。城镇大街开始闹秧歌,农村庙会秧歌队到各村“排门子”(上各家院)拜年闹秧歌。初六初七过“小年”(旧时,称除夕为“鬼年”,初六是“人年”,初七称作“人七”),形式同过“大年”。正月,旧俗禁忌讲究颇多。正月初五扫尘“送穷”,这天家家户户要将初一以来所积垃圾倒掉,榆林城一些妇女往往倒垃圾时还念道:“穷媳妇,穷媳妇快走开,前街去跟李奴奴,后街去跟叶白狗①”;还要饱食“年茶饭”,叫“填五穷”。正月十二为“鼠忌”,称这天“老鼠嫁女”,讲究不吃米饭,夜息灯早寝。此外忌说不吉利的话,忌打破用具……,榆林城还忌初七、八拜年,过去认为这天是给“龟子王八”拜年。 1964年,大破迷信活动,城镇春节旧俗中许多迷信部分被革除,如点香烧纸敬神祭祖、烧“抬炉子”等。“文革”中推行过“革命化的春节”,榆林城内将贴春联、挂灯笼这些好的传统形式也被革除,但农村一直有此俗。80年代起,旧俗过春节形式在城乡又兴。近年,电视进入千家万户,除夕之夜合家围坐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期间的又一次节日高潮,一般在正月十三就开始“闹元宵”(本地俗称“闹十五”),榆林城、镇川和一些大村镇办社火、闹秧歌、转“九曲”、观彩灯。“闹元宵”在“文革”期间一度冷落。80年代以来,元宵节闹得比过去更红火,以榆林城最为热闹。这天入夜,家家户户所张红灯笼尽亮,大街“牌灯架”上及各商店铺面挂的各式各样花灯、彩灯齐明,满城灯火如昼,大放鞭炮烟花,人们扶老携幼,竞相上街喜观花灯。早在民国年间榆林花灯即与扬州花灯媲美。正月十五更是热闹非凡,这天,城乡传统式“老秧歌”、新式秧歌有20多班会聚榆林城演出,农村人纷纷进城看红火,街头巷尾,人流如潮;街道上舞龙、耍狮子、跑旱船、打腰鼓、骑竹马、踩高跷……满街载歌载舞,锣鼓喧天,甚为壮观。入夜,四处城门口燃烧的大火塔和“火判(用砖泥砌成的“火判神”,内燃烧煤炭,口鼻耳冒火焰)烈焰熊熊,全城各式各样花灯、彩灯竞放,五彩缤纷,光明如昼。此时大街上又来载歌载舞耍龙灯、耍狮子、跑旱船的,人们拖儿抱女争着钻“龙身”,称之可“消灾免难”。之后驼峰山上大放礼花,各种各样礼花在夜幕中腾空而起,竞相开放,火树银花,绚丽多彩,欢声四起。大街小巷游观人群熙来攘往,直至深夜。旧时,每到元宵节期间,榆林城内西南沙滩还摆“黄河九曲阵”,男女老幼,前呼后拥都要前去转一次“九曲”,俗语说“转九曲活九十”。近年元宵节期间,镇川又有“转九曲”;榆林城内兴吃元宵,但农村仍食扁食。 正月二十三 在农村人们燃火堆跳越,称“燎百病”。这天不吃米饭,讲究吃面条或“圪垯”(白面拌成“圪垯”煮吃),俗称吃了“头疼圪垯,牙疼面,不生百病”。农村较重视过此节。 二月二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农民们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集聚龙王庙,宰羊献牲祭祀(俗称“领牲”,开庙门)。过去还有打“龙眼纸”的习俗,即头夜将公鸡捉至龙王庙,凌晨第一声鸡鸣,在黄表纸上打5眼后分给各家钉于门后,遇儿童小病,用此纸擦身,所谓“祛病除邪”。二月二这天,人们开始理发,谓“揭龙盖”,有“龙抬头幸运”的吉祥。农家食过年时留的冷黄米馍,名为“咬蝇子”。 清明节 前一天为“寒食节”,相传为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大夫介子推而立,讲究吃冷食,人们多吃豆芽拌粉条凉菜、黄米“摊黄”。清明节食煎饼(多是荞麦粉制作的),食菜多是豆芽拌粉条、肉丝、炸豆腐。寒食、清明节家家上坟祭祖,可不请阴阳先生移坟安葬、给死者立墓碑;榆林城人习惯开始春游踏青,儿童去野外放风筝。旧时榆林城南大街文昌楼处(今四方台巷)还大办3天“泥娃娃会”,出售各式各样泥人、泥娃娃、泥马马、泥老虎等。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又称端阳节。这天家家门上插艾叶、菖蒲“避邪”,用雄黄酒给小孩额头画“王”字;儿童戴香药“荷包”,手、足拴五色线(60年代后已无此俗),以保“平安”。榆林城和镇川一带家家户户用苇叶包糯米、红枣煮吃粽子;北部草滩地区多吃油糕。 六月六 煮绿豆汤,带至祖坟浇奠,谓之“奠浆水”。这天也是农民庆贺夏收之节,要吃一顿好饭,俗语说:“六月六,新麦子馍馍、熬羊肉”。榆林城人多吃茄子熬羊肉。 敬佛节 农历六月十九,家家吃素食敬佛,榆林城人多吃西葫芦炸豆腐(西葫芦、豆腐、洋芋切块)均用麻油炸黄,佐以片粉、黄花、蘑菇等烩成),素淡可口。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