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饮食 榆林人向以小米、黄米、玉米、高粱、黑豆、洋芋等为主食,佐以白菜、萝卜等菜蔬;面粉、大米、肉蛋较少。 农民在农忙季节,每日三餐。过去一般农户通常早饭是玉米高粱稀饭、小米黑豆钱钱稀饭①、炒面②;午饭是黄米或小米捞饭(干饭)、玉米馍、糠窝窝③、洋芋丸子④,以及白菜、洋芋、豆角等烩菜;晚饭是小米和菜饭、杂粮面条和菜饭、蒸洋芋、煮南瓜、熬米汤等。每顿一二样,不断调换。农闲时每日两餐,早干晚稀。白面(小麦面)、大米仅逢年过节食用,或招待来客、敬奉老人、抚育小孩食用。北部草滩地区农民食肉、油较多,习惯食熟(炒)米、炒面、喝奶茶;东南山区一般农户过端午等大节吃一顿肉,食糠菜较多。城镇居民习惯日进两餐,通常早饭为“二流流”稀饭、炒洋芋丝、黄米干饭、杂粮馍;下午饭多为黄米干饭、白菜或菠菜烩豆腐、酸熟菜熬洋芋、面条、炒菜等。吃糠较少,饮食花样比农村丰富,油、肉也较多。 旧时代,城乡富户、穷户饮食悬殊很大。富户白面大米、酒肉不断,吃食“花般彩样”;穷人吞糠咽菜,吃了上顿没下顿。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群众生活普遍较低,人口多的家户几乎顿顿不离瓜菜、洋芋。1960年曾有不少人饿浮肿。每年霜降后的10多天,家家户户大量腌酸白菜,机关、学校等单位放假数日,城郊到处是“起菜”人群,城内大街小巷煮菜、涝菜水横流,人口多的家户要腌七、八大缸酸白菜。70年代中期,由于大面积种植“两杂两薯”,大多数农民由过去“糠菜半年粮”改变了“洋芋、红薯半年粮”。80年代,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粮食增产,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初步解决,玉米馍、黄米干饭成为家常便饭,食肉、油量较前增长。北部草滩地区中等农户黄米、大米饭、“腌猪肉熬蔓蔓(洋芋)酸菜”已常年不断。近年来由于境内河川、草滩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水稻、春小麦,这些地区农民改变过去以黄米、小米、杂粮为主食的饮食习惯,调剂余缺,改善主食结构,城乡人们普遍吃大米、白面,由追求吃饱转为吃好。逢节、待客摆酒席,五荤三素。婚丧喜庆,人们大摆宴席,榆林城时兴“十三件”席⑤、镇川一带时兴“五簋”、“八碗”、“十三花”、“四四席”⑥,北部草滩地区摆猪、羊肉“大杂烩”。肉、鸡、鱼、蛋、奶、水果的食用量不断增长。城镇居民讲究食用低脂肪、高蛋白食品,改善菜肴。秋季腌大量酸白菜的习惯改为储鲜菜或熬制西红柿酱。冬季食用鲜菜量大增。 榆林人民在生活中创造了许许多多饮食花样,尤其城里和南部群众在粗粮细做、细粮巧做方面都有独特方法。家户善于用软米(软糜子、软谷子去壳)做枣糕、油糕、糖糕角、枣馅糕角、菜馅糕角、粽子、甑糕、枣焖饭、南瓜饭;用黄米做枣豆沙馅黄馍馍、米酒、摊黄、蒸黄(米发糕)、黄米捞饭(干饭);用小米熬煮多样稀饭,绿豆米汤、扁豆米汤、豇豆钱钱饭、饭、散面饭、粉浆饭、和菜饭……。用高粱煮稀饭蒸干饭,或加上豆类磨面粉做面条、饸饹、抿夹。洋芋食品尤其丰富,有蒸洋芋、蔓蔓(榆林城方言称洋芋为蔓蔓)、洋芋丸子等,用洋芋淀粉做凉粉、涮片粉;洋芋做主菜或配菜均适宜,诸如炒洋芋丝、熘洋芋片、肉炖洋芋块、腌猪肉熬蔓蔓酸菜、炸洋芋条(片)、洋芋丁臊子(榆林城称头脑),入荤入素,做法很多。洋芋粉条、片粉、粉丝用于炒菜、烩汤皆佳。面粉食品,蒸、烙、烤、炸、煮,制作五花八门,譬如馒头、花卷、金银卷(白面、玉米面皮分层卷蒸)、糕馅(白面裹软黄米面蒸)、羊肉扁食(水饺)、猪肉水饺、肉包子、糖包子、素包子、烙饼、烧饼、干炉(烙)、枣夹子、千层油饼、羊肉火烧、月饼、油条、炸油馃(麻花)、炸油饼、炸鸡蛋饦面⑦、酿皮子、面片、面条、饸饹⑧、圪饦⑨、抿夹(抿子)⑩、擦夹、杂面⑾,数不胜数。肉食烹制,炒、熘、炖、酥、烧、爆,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炖猪肉、红烧肉、小炒猪肉(榆林城人称漤猪肉)、清蒸羊肉、炖羊肉、炒肉丝、熘肉片、爆肉丁、卤猪头、熘肚片、麻辣肝花、烧肥肠、羊肉丸子、酥鸡、红烧鸡、红烧牛肉、卤牛肉、卤兔肉、猪肉氽兔肉等。榆林独特的地方风味食品主要有: 手扒羊肉 用大块带骨羊肉烹煮,至汤少肉烂,捞出骨肉,置于锅中,泼以陈醋、葱花、蒜瓣,捂盖片刻,异香扑鼻,使人食欲大增,手抓而食。北草地人喜食绵羊肉;南乡人喜食山羊肉;榆林城人吃手扒羊肉多选择山羊羯,吃包饺和清蒸羊肉,则选用站绵羊肉。 拼三鲜 新鲜鸡、羊、猪肉为主料,谓之三鲜;若加入海参、鱿鱼、玉兰片,谓之海三鲜。用猪瘦肉做成炸、蒸丸子,用肉馅和蛋汁面皮制成“佛手”,用腥汤烩带皮红烧猪肉、剔骨鸡肉和羊肉,并加片粉、菠菜、韭黄等,调以各种佐料即成。制成后红粉绿菜,深黄肉块,色味俱佳,食者各择其需,别有风味。 羊杂碎 以洗净的羊头、肝肺、肚子等下水为主,辅之炸蔓蔓条、粉条等,均切成寸许短条,加调料、葱花、辣面等氽汤制成。城内和郊区设摊点和小铺,招揽顾客,生意长盛不衰。当地人,外来客经常光顾品尝,味美价廉。寒冬清晨,吃上一碗两碗,作为早餐,御寒暖身,经济实惠。 粉浆饭 绿豆制淀粉后所余浆水即叫粉浆,稍发酵略带酸味,滚沸加黄米、小米、大米熬成粥,再加少量羊油即成。也有加豇豆或羊肉丁制作的。食时调以炒豆腐、葱、芫荽、老咸菜、炸辣面、炒酸熟菜等,食之素而带荤,解渴生津,开胃消食。尤以调醃芫荽不可缺少,榆城人口语:“粉浆饭,和芫荽,酸酸莫啦!”(非常好的意思),贫、富人家皆喜食用,旧时有“粉浆饭吃倒当铺”之说。现在,一般的到豆腐坊掏粉浆,回家熬粥,有的售浆上门,较为方便。 茄夹子 将茄子切成一指厚的片状,每片切口充入羊肉黄萝卜馅,用面糊封口,以猪油炸熟,入蒸锅蒸软,盛盘而食,香软爽口,营养丰富。 头脑 愉城人称臊子为头脑(榆林方言读náo),即以豆腐丁、洋芋丁、羊肉丁烩熬而成,有 的还拌白面圪垯掺入,另加黄花、海带、葱、芫荽等佐料。“冬至”节早餐,多食“头脑”,味美可口。 搅团 在煮沸的水中,撒入荞面粉,慢火熬熟,用筷搅成稠糊状,用筷子可以夹块入口为佳。另用油、盐、酱、醋、调料、葱、蒜等制成浓汁,醮而食之。家务繁忙时“搅团”作为快餐,制作简便,食而绵软,容易消化。 菠菜烩豆腐 即洋芋、菠菜烩豆腐(或油炸豆腐)。城、乡人们均爱吃这道菜。相传清代康熙皇帝曾吃过榆林的菠菜烩豆腐,誉其“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此菜清淡适口,色香味俱佳。 凉粉 用绿豆淀粉加水在锅中煮熟,倒入盆中冷却后为“盆饪”,切条加小葱、韭菜、芫荽、辣油、咸盐、芥末、芝麻酱等,老少皆喜,为夏令解暑降温佳品。 榆林传统风味食品很丰富,糕点类有“香馕”、“马蹄酥”、“马蹄子”、“大酥饼”、“小酥饼”;馍馍类有“枣夹子”、“籽馍馍”、“枣包子”、镇川“干炉”、盐湾“黄米馍馍”等;肉食类有卤“鸡件”、“兔件”、“猪肉氽兔肉”、“生炒羊肝花”、“猪血荞面灌肠”等;还有可以入席的“炸豆奶”、“蜜汁轱辘”、“拔丝山药”、“韭黄炒肉”等。 境内北部草滩地区人们喜饮白酒,习惯熬老茶(砖茶)水饮用,来客多先以奶茶、熟米相待。榆林城人习惯饮花茶水,年节制糟(糯大米),喜饮白酒者不少。南部群众重食不重饮,夏季炎热时煮绿豆汤败火,年节酿黄酒(软黄米酒),嗜酒贪杯者不多。80年代以来,城乡饮酒成风,白酒、甜酒、啤酒大小宴席必备,青年人平常聚会多见一醉方休。小香槟、高橙、桔汁、果子露等饮料已成为一些富裕户的常备饮料。 ①黑豆、黄豆压成片状如铜钱,或压成碎粒,和小米熬粥,称钱钱饭、豆糊糊饭。 ②青稞、籽糠、高粱、玉米等炒熟磨成熟粉,干吃或用稀饭拌粘成团吃。 ③秕糠加糜子等杂粮磨粉所蒸的窝窝头。 ④ 洋芋擦丝拌面粉蒸熟。 ⑤十三件,传统席菜,主要有红烧肉,氽丸子、酥鸡、清蒸鱼、清蒸羊肉、八宝饭、尤鱼蛋片汤、拼三鲜、黄花汤等13种菜肴。近年有海味及外地名菜,件数也增多。 ⑥五簋,传统席菜,指炖肉、烧肉、清蒸羊肉、羊肉丸子、酥鸡;八碗,在五簋基础上加猪肉氽鸡、红条肉、槽肉(有时也不是全肉,用其他菜肴代用);十三花,指五簋加八个凉、热菜;四四席指四个炒菜、四个凉菜、四碗肉、四个汤。 ⑦有炸鸡蛋、炸南瓜饦面,即将鸡蛋面糊、南瓜面糊用油炸熟。 ⑧有白面、荞面、高粱面饴饹,用特制饴饹床子将和面压入沸水煮成的细长圆条。 ⑨有白面、荞面圪饦,用手捻小小面块成卷状。 ⑩抿夹,用特制的抿夹床子,手抿软面入锅成小节,白面、杂面都可做。擦夹类同。 ⑾杂面,用小麦、豌豆或绿豆磨成的面粉特称杂面,入少许沙蒿面可擀成细长面条,风味独特。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