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 境内称“办白事”,丧葬年长者称“埋老人”。死者出殡,榆林城一般暖季在第三日,冬季也有在第五日或第七日的,出殡均要在单日;东南乡由阴阳(平事)择日出殡,有停丧柩在十多天的,暖季则在第三日太阳落山后行“偷丧”,即将尸柩先寄埋于墓穴,家中设灵堂办事,在所择日正式举行安葬仪式;西北草滩区农村在死者第三日“殓裹”(给死者穿戴“老衣”等入殓)发丧。埋葬死者,榆林城区一般挖“直坑”式葬,东南乡挖“坑穴”式葬;北草滩区往往因祖坟“山不空”(由阴阳先生根据风水判定)或夫妻只亡一人随蒙古俗,行露天“寄葬”,即将亡者入棺,抬棺置偏僻沙窝中,棺上压盖柴草或抹以泥土,上插“引魂幡”,进祖坟“合葬”(夫妻同葬一起),也挖坑土葬。历来穷富办丧事不同。贫困者土葬,柳、水桐木寸板棺,简单埋葬;遇灾荒瘟疫之年,有的还以草席、白布裹埋。城区及鱼河、镇川一带富户多用砖葬、石葬,事先选“风水宝地”构筑砖、石墓穴;棺用柏、松木制作,松木棺讲究“独幅四块瓦”,油漆棺木,祭奠出殡礼仪繁多,大操大办,迷信色彩极浓。 老人病危临“偃气”,儿女要在床前守护“送终”。此时榆林城俗:由孝子或请人给亡者洗身、整容、理发、穿“老衣”(寿衣),置口衔钱,蓝绸包裹面孔。然后将亡者双足朝门停放在室内地板上,并在原“偃气”炕上压一块“捶帛石”,石上放些柴炭,叫“压殃”。随后儿孙请阴阳先生、“揽头”、“土工”(专抬埋死人者)等办理丧事。由揽头或土工逐户上门向亲朋报丧。 下地死者灵前设灵牌,献肴馔、瓜果、糕点外,特献“伞饭”(小米略煮,盛碗中,上插纸伞,出殡时盛入“祭食罐”,随死者埋入墓中)。“开吊”后,孝子披麻戴孝守灵,亲朋闻讯带香、纸、挽幛等前来吊孝,亲朋为亡者烧纸叩头,孝子还叩头礼。此间,富户之家,白天唢呐班奏哀乐,晚上请道士和尚做道场,所谓超度“亡灵”,有的达五、六天。临出殡前,在娘舅家监视下由土工“殓裹”入棺,“殓裹”物:衾(一般由儿女备)、被褥(孙女备)、袍服等。“殓裹”讲究“重铺不重盖”(被子只盖一块,褥子不限),褥上按北斗星方位摆缀7枚铜钱。殓服,男外为茄紫色,里为大黄色;女外为红色,里亦红色;衾单外兰里红或黄色;被子红面黄里,褥子多红面红里;殓裹绸多为兰色,忌黑、灰两色。入殓后,放鞭炮、打醋坛、唢呐奏哀乐,长子(或长孙)打破砂锅⑩,长孙肩扛“引魂幡”,手撒“买路钱”,相随嚎啕男女孝子,引导土工抬着灵柩出殡(榆林城已改由孝子用板车拉柩)。出殡队前亲朋们有的拿金山、银山、童男女、纸房室、纸仙鹤等“纸火”,有的打着挽帐等送殡。出殡途中有亲朋设茶水、糕点烧纸叩头祭奠,称“路祭”。灵枢入墓葬,由土工打开棺盖再次为死者整容,让亲朋视看遗容后合棺盖,再由“阴阳”定柩方位,拧死一只“替罪”的公鸡,念念有词,“招魂入穴”,土工或孝子填土聚坟堆,孝子行跪拜礼,烧纸火祭别亡人。 葬毕返家,戴孝者都“揭福”,即跨过横放大铁剪的水盆,到灵堂前揭所扣各瓷碗,扣碗内压有月饼、枣馅饼、钱币等,其中一扣碗压有银器、柴炭,谁若揭了此碗,则“福”最大。扣碗之物随揭取随补,每人只许揭一次。 出丧后,灵堂灵位置镜子一面(民国年改置死者遗像镜),“复三”完后撤去。“复三”这天,亡者如是顺心“老瞌人”,富裕之家往往白事当红事办,大摆酒席酬宾,热闹一番。从死者死亡日起,每过七日上坟祭奠一次,称“烧七”,共祭七次,叫“尽七”。这期间,亲朋请孝男孝女吃“收泪”饭,以示安慰。之后还要“祭百日”、“揭号”、“祭周年”、“完三周年”,旧时孝子守孝三年,着素服白鞋,春节贴黄、蓝色对联,“规矩”甚多。过去,常见榆林城妇女坐在街巷里嚎哭,以悼死者。 境内城乡丧葬礼俗不尽相同,如鱼河、镇川、清泉一带,老人“偃气”,孝子随即拧死一只公鸡,所谓“扭罪”,孝子孝女给亡者洗身、整容、理发、穿老衣后,摘门板、铺谷草,将亡者双足朝门停放在谷草床上;儿孙请阴阳先生写“殃单”⑾,分头向亲朋报丧;入殓叫“下函”,孝子孝孙用“腰号”⑿将死者抬入棺内,由阴阳先生依中线摆正,抽出腰号分给孝子孝孙们系在腰间,主要亲朋视看遗容后合盖封棺,一般不再开棺,移入院中所设灵棚;择日出殡,日期不一,出殡前行“开祭饭”、“迎幛”、⒀“转幡”、⒁“送孤魂撒路灯”⒂等仪式,富户也请道士和尚做“道场”。出殡、安葬形式大体类同榆林城,但这天早上食饸饹、油糕,下午多摆五簋八碗酒席再款待一次吊孝、送殡的亲朋。此后还有“复三”、“祭头七、二七……”、“祭百日”、“办周年”、“完三周年”等形式。 50—70年代,城乡丧事简办。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一度不请阴阳(平事),榆林城取消唢呐班,花圈取代“引魂幡”,戴黑纱、白帽、白花取代丧服,公职人员死后开追悼会。尽管政府提倡火葬,在榆林城郊建立火葬场,但土葬旧俗一直未改。80年代以来,旧俗回潮,请阴阳看坟地、建砖墓穴、转幡、迎幛、送孤魂撒路灯、做道场都有,封建迷信礼俗越来越浓。一些富裕户及干部出动轿车、汽车大办丧事,由8名土工抬柩,耍尽排场,以示“荣耀”。 境内城乡皆有寄埋、合葬及冥婚习俗。寄埋:因祖坟(老坟)“山不利”(又称山不空)或夫妻只亡一人而行“寄埋”。合葬:夫妻双亡,祖坟“山利”即将双亡夫妻尸骨入祖坟合葬;有妇女嫁二夫亡者,双方子女往往争死妇同各自孤埋死父合葬,还有偷死妇骨同其孤埋死父合葬的现象。冥婚:未婚青年男子死后简单安葬,但忌讳长期孤埋,家人总要相机找一死亡的年轻女子与其合葬,谓“冥婚”。男家往往要给女家送一些钱财,有收有不收者。 婴儿夭亡,一般用布片裹卷送山野,不掩埋。因犯法而毙命,族人多不让毙命者埋入祖坟。 忌在外暴亡者,其灵柩在家宅停放。 坟会 旧时,境内一些大宗族立有坟会,即在清明节,由族中长辈(或公举会长)聚合同宗男丁(不准女孩参加,但新婚媳妇需去“认祖”叩头)到祖坟墓地共同祭祖,焚香烧纸叩头。礼仪毕后,将作祭品的干炉(油饼、果献)、肉块分给祭祀者,每人一份,名为“吃坟会”。费用由祠堂公地或坟会地租收入项下支出。清乾隆年榆林城《叶氏家谱》载:当时上盐湾叶氏坟会有榆林城和各乡数十村的人参加。民国年,镇川朱家寨朱氏坟会最大。建国后,境内已无此俗。 供奉神主 旧时,榆林城内几乎家家屋内设有“引楼”,内供先祖牌位,称“神主”,多数家户还设佛龛,内供佛爷。人们逢年过节,大凡小事无不烧香叩头敬“神主”和拜佛。新中国成立后,此俗渐除。1965年大破迷信中,大多数人家将“神主引楼”佛龛送至庙中存放,“文革”破“四旧”中尽毁。
⑩砂锅,丧事间专备绕纸钱所用,出殡时由长子头顶落地打破。 ⑾旧俗丧葬时阴阳先生按死者生辰八字,去世时辰写的单子。内容有安葬日、忌讳等。 ⑿腰号,白布带,长3—4尺,宽5寸,孝子孝孙每人一根,也叫腰孝。 ⒀迎幛,将亲朋所送挽幛集中放在街头或村头,吹鼓手奏乐孝子们迎回。 ⒁出殡前白天,在场地由和尚念经引导,孝子们举亡者“引魂幡”相随,转绕通过所架设的“河”、“桥”、 “山”、“关门”等,叫转幡。 ⒂送孤魂撒路灯,出殡前夜,从家到村头路上摆浸麻油点燃的纸灯(现改为浸柴油玉米棒芯),表示给亡者灵魂照路。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