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榆林人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聚、出嫁。偶有男女为婚姻自主而私奔者,受人非议耻笑。大多婚姻为一夫一妻,也有纳妾者。娶童养媳等买卖婚姻和换亲①、近亲②、娃娃婚(十二、三岁结婚)等极为普遍。妇女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婚后往往夫妻感情不合,家庭不睦。 境内婚俗,北部草滩地区简朴,榆林城和南部农村注重明媒正娶,讲究繁多,婚前一般有提亲、合婚、相亲、订婚的过程。男方或女方的父母,准备为儿、女办婚事前,先挑选对象,通过亲朋了解对方家庭的门户根基③、人缘、经济条件及女子、男子的才貌等情况后,约请媒人或亲朋说合提亲。通常男方经济条件要好些,主动提出。双方父母根据儿女属相断定合婚④,即互换儿女庚贴(书写生辰八字)。合婚后愿结亲时,则借庙会、赶集让男女子相见,或相约到女方家中见面,如双方相中即行“放话”,讲定聘礼择日订婚(旧称“压定”)。订婚由男方主持,宴请女方叔叔、大爷、兄弟姊妹(榆林城女方父母不来参加)和媒人,双方互送订婚礼品(旧时还要订立婚约),男方送女家酒、肉(榆林城送整席菜肴到女家)、金银首饰、衣服、钱等;女家送男方“回头”礼品有鞋、帽、食盐等,所谓“稳根鞋”、“铁头帽”、“喜结良缘”(盐与缘谐音)。旧时榆林城官绅富户多回送以笔、墨、金戒指等“回头”礼物。订婚后一段时间若逢节日,男家要给女方送过节食品,如粽子、月饼之类,谓之“添精神”。订婚后双方通常尽快择日完婚,多在冬季。 旧时,榆林城结婚仪式有迎亲、娶亲两种。娶官绅富户家女多为迎亲,即新郎乘轿,有“娶客”、“陪客”⑤相随,牵羊担酒,媒人背斗,(显赫官绅还打“万人伞”、“肃静”、“回避”牌,民国16年后少有)到女家迎亲。迎亲回时,女家嫁妆丰厚,新娘穿戴华丽婚装,头可不盖红绸乘坐花轿,跟随新郎轿后,通过大街,一路唢呐班(吹鼓手)响吹细打,大耍排扬,夸耀财富,热闹非凡。一般人家为娶亲,即迎娶之前一日,男家遣“揽头”(专办婚丧事的职业者)将新媳妇所用婚衣及“催妆馍馍”⑥送女家。第二天迎娶吉日早上,男家派新郎的叔父或舅、兄持酒赴女家祭其先祖,谓之“斟杯”。斟杯者返,男家即遣两娶客及管事者(即后之陪客)押花轿出发,前有唢呐班响吹细打来到女家娶亲。新娘父母及亲朋热情招待娶亲来客,设茶、点心等小宴款待,并以红纸裹两个月饼或点心递给娶客、管事者各一包,称之“揣福”。娶亲队开始从女家出发,新娘身着红棉衣(俗称“披硬衣”)、脚穿毡窝⑦、头盖红绸,由其舅父从炕上背至轿中,轿中还要站一“把轿门的男娃娃”,女家则“打醋坛”(敬神求平安仪式)、放鞭炮,送女儿出嫁,并派两名“送客”⑧与嫁女同行。 娶亲队前为唢呐班,次为抬嫁妆者、娶客(乘轿),中为新娘乘花轿,后为女家送客(乘轿)。如女家是乡下人家,则其亲朋也同行。嫁妆一般为一对大竖柜、洗脸盆、梳妆奁、衣物等。亲朋送的小礼品称之“添箱”。娶亲队通过街道,一路唢呐锣鼓,响吹细打,吸引男女老幼观看,非常热闹。回到男家大门,长号报喜,唢呐高奏,鞭炮齐鸣,新郎及男家亲朋早已迎候。花轿落,再行“打醋坛”,继由司仪先生引导新郎至花轿前,向轿门一躬,谓“拜黑煞”,接着新郎拉开轿帘,给新娘戴一金戒或银、玉戒指,谓之“递宝”。随后“送客”搀新娘下轿,新娘抱一系长红绸宝瓶,红绸另一端挽新郎,新郎、新娘(由送客搀扶)牵红绸踩红布(即椅上的红披)缓步至院中所设天地神位贡桌前,这时在大门旁担水、提柴者先入,喻新媳妇善持生计;司仪相随新郎、新娘,边唱吉祥如意、百年偕老喜歌,并不住向他们抛撒五谷、枣、核桃、钱、麸皮、甘草等,还要撒向“洞房”谓之“撒帐”。在贡桌前,司仪念念有词,新郎新娘双拜天地、神主(先祖)、长辈、夫妻对拜,然后新郎抱米斗(宝斗),新娘执宝瓶跨门前马鞍(取平安象征)入洞房。新娘揭“翻身肉”(取好运),新郎挽新娘上炕,将炕四角置箭踩倒,称“踩四角”。而后关门,新娘、新郎在炕上并排静坐片刻,称之“坐帐”。随后新郎用插在米斗上系五色线、绸的箭挑去新娘“盖头”,新娘开箱取梳妆品,与新郎背靠背而坐,再由一“守新人”老妇将新娘发辫搭新郎肩上,用木梳为双方梳理,谓“结发”。之后,新夫妻对坐吃“交怀酒”,酒毕新郎退出,“送客”为新娘梳洗打扮,谓之“妆新”。 新媳妇娶过后,女方男亲戚随后而到,即开宴席,款待双方男性亲朋(旧时称官客),次日筵席款待双方女性亲朋(旧时称堂客)。席间,新婚夫妻互相介绍亲戚称谓,也叫认亲,并要给客人敬喜酒。(早先只是每轮酒席开前,新郎、新娘向众宾客行叩拜礼)。 新婚之夜要“闹房”耍“新人”,与新郎同辈的男女亲友都来凑热闹,让新郎抱新娘、对口啃吃果子、猜谜语……新郎躲躲闪闪,新娘羞羞答答,大伙逗趣哄闹新婚夫妇直到深夜方散。这夜洞房还要置一水桶,内点油灯一盏,通夜不熄,谓“长命灯”;好嬉闹的年轻后生、姑娘、大嫂在窗外“听门”,得新婚夫妇几句“悄悄话”逗趣;当婆母的也来窃听,并以唾液破窗纸,低祝新夫妇和睦,早得麟儿,还要念:“白女女,黑小小,跟着娜娜(祖母)吃搅搅(糯米粉和糖制成的小儿食品)”,此谓“叫孙子”。次日清早“娶客”为新媳妇“揩脸”(即用双线绞去新媳妇脸上的汗毛,意为结束闺女生涯)。之后新婚夫妇还要祭双方祖先,上双方伯叔、姑姨家拜见“认门”等。 婚后第七天,女家一定要请嫁女带女婿回娘家谓之“回门”,这天女家还要设酒席,宴请女婿家亲戚和本家亲朋,当晚留新婚夫妇一宿,次日新婚夫妇归家。此后的一月间,新媳妇娘家近亲均要宴请招待新婚夫妇。之后新媳妇在婆家、娘家轮流各住七天、八天、一月,渐渐适应新环境和淡漠别母之情。 城乡婚礼习俗有所不同,镇川一带新郎历来均不到女家迎亲,新媳妇娶进家时,新郎的母亲将事先备好的钱或礼品相送媳妇,谓“结喜缘”,祝愿婆媳和睦相处。婆母把枣、核桃等压在四个炕角,叫“压四角”,祝福早生贵子(枣、早谐音),晚间要给儿、新媳妇吃“儿女扁食(水饺)”或送“儿女馍馍”,亦含早日得子之意。女家出嫁女儿当天,即设宴席招待本家亲朋,赴男家婚宴者仅数名“送人的”和“圆饭的”⑨。“送人的”和“圆饭的”根据路程远近当日或次日返回。结婚第二日“回门”仅是新郎伴新娘回娘家,娘家近亲均设宴招待新婚夫妇,一日数餐。北部草滩地区历来无唢呐班、乘轿娶亲习俗,娶婚多骑骡马,女家到男家赴婚宴亲戚较多,婚后第八天“回门”亦仅是新郎伴新娘回娘家,婚俗简单。 30年代末,国民政府推行改革礼俗,榆林逐渐改革许多旧婚俗,如榆林城原婚后第七天“回门”改为第三天,舅父背新娘上轿改为新娘自行上轿,夏季娶亲时新娘可不穿棉婚服,娶亲时新娘背不再束一铜镜,一般人家新郎相随“娶客”、“陪客”到女家迎亲的渐多,娶媳妇当天双方女性亲朋参加宴席等。40年代,“新生活运动”中,一度提倡婚事从简,榆林城内教育界、党政机关曾多次举行过集体婚礼。 50年代初,颁布了新婚姻法,废除多妻纳妾、童养媳及包办、买卖婚姻,提倡男女自由恋爱,自愿结婚。旧的婚嫁习俗渐渐改变,合婚、坐轿、拜天地、抱米斗、踩红毡(红布)等礼仪渐废弃,新婚俗渐兴。男女双方到法定结婚年龄,由父母张罗,请介绍人说合,男女相约见面谈话,互相熟悉了解,自主婚姻。一些男女青年一块上学、劳动、工作或参加社会活动,长期接触、了解,自由恋爱结婚者不少。介绍人往往只是一种形式,女方随其父或母到男家“相亲”,看家庭境况。男女中意后,举行简便的订婚仪式照相留念,男为女方买几件新衣服赠送。择定婚日,男女双方相随到乡镇政府机关登记,领取结婚证。50—70年代,不少机关干部,举行新式结婚尤为简朴,瓜籽糖果待客,介绍恋爱经过,晚上男女铺盖搬在一室居住,就算结婚。城镇居民结婚仪式也简单,迎娶新郎、新娘和娶客、陪客、送客都步行,减去唢呐班及许多迷信繁琐的形式,婚宴席一盆“拼三鲜”。农村镇川一带结婚时保留旧时礼仪中健康、欢乐、文明的习俗,如唢呐娶亲、送催妆,新媳妇、“迎人的”、“送人的”骑驴,吃“四碗两盘”油糕、饸饹等。由于农村贫困,普遍有女方多索彩礼现象,要几斗米、几丈布、几百元钱及巧立名目要“离母糕”、“鞍马肉”、“绞驴脖子米”;或要备齐三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等,往往给男方造成严重经济困难。城市也有要彩礼的“高价姑娘”。80年代以来,城乡旧婚俗渐浓,“打醋坛”、“提柴炭”、“担水”、揭“翻身肉”等形式又兴,早婚陋习在农村增多。大操大办喜事盛行,一些家庭,男方讲究备置高档组合家俱、彩电、收录机、冰箱、摩托、铺满炕地毯等;女方嫁妆也成为洗衣机、彩电等。结婚,城市讲究用小轿车迎亲,大摆宴席待宾,一般都在20多席以上;农村也多用四轮拖拉机、汽车娶亲,摆酒席待宾更多。往往一桩婚事办完,有不少家庭负债累累。也有少数青年男女结婚重志趣、才能,婚事简办。
①换亲是两家互以儿女与对方婚配,不计彩礼,多为旧时贫苦人家无力正当婚嫁时所采取的一种办法,均不管儿女愿意与否。 ②近亲是指姨姨、姑姑作婆者的婚姻,境内有“姨姨作婆,刀剪相磨”,“姑姑作婆,一世不和”的说法。妗子不可作婆,同族不能通婚。 ③门户根基指家庭成员有无狐臭史,陕北人特别看重此条,不与有狐臭之家结亲,俗语“穷不扎根,臭扎根(遗传)”。 ④合婚,旧时迷信以男女属相、八字相克与否断定能否婚配,如鸡犬、牛马、羊鼠属相之男女相克,蛇兔属相之男女相合,语云“若要富,蛇盘兔”。还讲究生辰“败月”,如属相为牛出生3月者,则是“三月的牛受死苦”;属相为虎,出生10月者,则是“十月的虎满山吼”。 ⑤娶客,由新郎方近亲嫂、表姐且有子女者充当;陪客,由男方亲朋中有子女的男人充当。 ⑥催妆,用面粉蒸的喜馍,有“蛇盘兔”“鱼”等形样,以12为足数,意为催新媳妇梳妆上轿。 ⑦穿红棉衣、毡窝(毡鞋)意为新婚时穿棉服能保一生温暖,不受饥寒。 ⑧由新娘近亲嫂子,且有子女的充当。 ⑨镇川一带称娶客为“迎人的”,送客为“送人的”。迎亲、送亲者,一般由“房头婆(音jiě)家”即叔舅家的人承担,均为7人,其中女2人。送人的可多于7人,多者称“圆饭的”。俗话说“姑不引(迎),姨不送,妗子引的黑老棍(意妗子迎亲不好)。迎、送者多选干练、圆通、懂礼节者。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