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古代,今县境长期为兵戎争夺,汉胡杂处,人民崇尚勇猛,喜骑射,善拳棍。秦汉至元明各代,群众多习武。民间体育如投壶、摔跤、打秋千、武术等各有兴衰。但沿至清末,县内并无正规体育活动。民国初,“体育”之名随着一些正规体育项目传入本县,体育活动兴起于学校,时起时落,开展范围较小。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正式体育机构、设施、专业人员等。体育成为群众有意识地增强体质的专门事业,从学校到厂矿机关,从城镇到乡村,逐步开展、普及各种项目。 武术 武术是县内流行历史最久的体育活动。城郊官庄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已有对练图。历代都有人习拳练武。明末,许多武艺高强、体魄强健的米脂人参加了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明、清两代,县内出过武进士7人,武举31人。清末,龙儿崖、印斗等地,练武风气尤盛。苏家沟村的常大劳臂力过人,能够挽强弓、举巨石,并擅长单刀;红崖坬、碾子沟、柳坡也出过许多爱好武术的人。旧时代练武术多为防身或江湖卖艺谋生。新中国成立后,只有个别人坚持练武强身。70年代中后期起,一些年青人练武术。县武术协会成立后,举办武术学习班,辅导人们练健身武术。1988年7月,办青少年武术培训班2期;1989年,举办健身武术学习班1期。3次参加学习者100多人。习练武术有形意拳、金刚拳、大洪拳、小洪拳、少林弹腿、太极拳、纯阳剑、夹鞭刀、夹枪棍等11种。 气功 80年代中期,县内先由少数人开始习练气功,渐渐为人接受。1988年8月成立鹤翔庄气功辅导站后,参加者越来越多。通过练功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目的。习练功法还有导引养生功、太极五息功、大雁功、天柱功、郭林新气功、香功等19种。 投壶 境内出土汉代陶制投壶表明,汉代前后县内有此竞技性项目。参加者在规定距离内将箭投入广口壶中,多中为胜,负者饮酒。 摔跤 俗称跌跤。劳动之余年轻人在山坡、河滩、打谷场上,不拘形式双双角力,斗勇比劲,观众呐喊助威,颇有乐趣,又获锻炼益处。 举石锁 群众就地取石凿成锁状,闲时举锁练臂力,或单或双。比赛以举起次数多者为胜。 打秋千 清代和民国年间,每到清明前后,群众立木架或凭藉大树系绳吊板打秋千,男女老幼都喜欢。俗语“荡灾消病”。 象棋 本县棋史久远,对弈之风遍及城乡;街头村尾,常有棋摊;文盲、少儿不乏高手。清末的艾绳德、高延胜、常高、艾贺、冯喜、罗家才等棋艺精湛。民国年间,城关西街王鼎昌曾邀邻县名手对弈,胜多负少;年老失明,仍常指挥孙儿代下盲棋。现78岁的城关农民艾绳林,少年时常与王鼎昌切磋棋艺,民国25年(1936),胜绥德县棋手。26~33年(1937~1944)他多次赴榆林与邓宝珊、马占山、高双成等军官对弈,人称“棋王”。民国26年(1937),城绅冯社臣出资在东街小巷子口宏济药房外举办棋赛,观众云集。新中国成立以来,新手辈出,本县20余名棋手先后参加省象棋比赛,艾绳林、刘飞等屡屡出战。1981年陕西省棋类协会成立,本县体委艾绳富于1985年带陕西省象棋代表队参加全国象棋比赛,城关市民常麒麟同行任裁判。 打瓦 4~6人参加,分两组自备小石块(方言称“瓦”)为击石或支立目标,按规定分先后掷击,全击倒升格,未全击倒交换打。一般动作有打排、过头打、左跪打、右跪打、叉腿前打、叉腿后打、夹腿打、还排等,县内各乡有别。以先打完套数的一组为胜。类似活动还有“打老爷”、“砍”铜钱、“撑”秸秸。“打老爷”5人参赛,以4石块支立,限定距离为三道“岗”,轮流用小石块掷击,按打倒石块定“老爷”、“曹操”、两名“耳子”,未打倒者受罚。“砍”铜钱、“撑”秸秸由参赛者各出等数铜钱或秸秸(二三寸长的细高粱杆)置地上圈内为目标,限岗将铜钱或秸秸击出圈外即赢得。农村青少年冬闲时多玩,近年渐少。 踢毽子 毽子用铜钱(或锡块)、碎布、鸡毛翎管做底座,插鸡毛(或羊毛)而成,脚踢为戏。踢法有正踢、偏踢、蹦跳踢和“干踢”、“旧五件”、“新八件”“新旧干三盘”等套数名目。童谣“杨柳儿死,锡毽子”。秋冬季节,青少年自组活动,比赛不拘人多人少,以先踢完套数或踢次多者为胜。锡毽子者使出浑身解数,抬足蹦跳,连连踢击,毽子上下飞舞,旋转承接,异常活跃。 跳绳 扬绳跳跃,一人或多人均可,有单脚、双脚、换脚或移步多种跳法,节拍和谐,益于身心,60年代前后颇盛行。 溜冰车 入冬后,小河冰封,儿童用自制简易平板冰车,在冰上溜滑,游戏兼锻炼。 跳皮筋 70年代从外地传入。数名女孩一组,2人扯橡皮筋,1人在中间用脚勾皮筋,边唱边跳。皮筋逐步升高加大难度,失误换人。直到跳完套数。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