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市人民衣着,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而变化。清代多以家织土布,着白、蓝、黑色布衣。豪富人家,则用丝绸作衣料。辛亥革命后,款式新颖的旗袍、高跟皮鞋开始出现,少数富有人家和官绅家眷开始化妆。阴丹士林布(机器纺织)在城区出现。衣着款式有较大的改进。“五四”运动前后,青年学生穿长衫围围巾。官宦人家,一般为长袍短褂、平低领,衣面无袋。裤子多为大腰裤,裤脚面宽大,裤裆大而深,如袋。农民冬穿长衫,夏穿短衣。解放后,城乡人民都穿短衫,蓝、灰、黑色居多。“文化大革命”期间,流行军干服、军服,男女皆穿,色调单一,样式一致。其它服饰也以深色为主。70年代后期,化纤针织布料出现,成为主要衣料,棉布主要用于被里、床单一类。80年代,毛呢面料、毛涤华呢等高档衣料开始在城区兴起。各种人造革服装,裘皮服装也越来越多。男式服装式样增多,以中山装、红卫服、西服、茄克衫,冬季防寒服较为普遍。女装则色彩鲜艳,式样新颖。城乡青壮年穿着水平趋于一致。 民国初,晴天多着布鞋,雨天出门则着草鞋或木履。30年代开始有胶鞋。雨具有油纸伞,乡人普遍戴雨帽或披蓑衣。解放后,穿布鞋和胶鞋普遍。70年代末期,皮鞋在城市广为流行,农村青年中穿皮鞋的逐年增多。夏有塑料凉鞋、合成革凉鞋、皮凉鞋,冬季还有皮棉鞋、毛毡棉鞋,式样各异。 80年代,化妆兴起,姑娘和年轻妇女中,搽脂粉、描眉涂唇等,城市较多,乡村较少。 汉中人最早无戴帽习惯。三国时以青白布帕裹头。言为诸葛亮戴孝。此习蔓延时间长。民国6年(1917),知县阮贞豫行禁,大大减少。随后一段时间,妇女改用黑丝帕裹头或用巾搭头,以视美观。戴帽始有瓜皮帽、一把抓帽(针织而成,伞状,下如半圆,顶收结在一起,成疙瘩状)。30年代,知识分子开始戴大礼帽,农村有戴烫头帽(帽外表八边形),学生帽普遍流行。解放后,头帕绝迹,戴沿帽普遍,青年人草绿色,壮年人藏青色,老年人黑色为多,为卡叽布缝制,或呢料制作的。70年代末,流行戴鸭舌帽,面料多种,色泽由浅至深。年轻姑娘,多有戴色彩鲜艳、造型美观的针织帽子。老年妇女戴筒状折沿沟花帽。80年代末,冬季围各种围巾者较多。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