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旧时结婚,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答应议婚后,由男方备礼,媒人(俗称红叶)同男方父母、儿子同去女家。除送礼物外,由男方将准备的见面礼现金若干,送给女子。“问名”:媒人拿女子的“八字”(即出生年、月、日)用红纸包好,即合生辰八字,看是否能结亲。也有先问名,后纳采的。“纳吉”(定婚),最早用雁,一鸡一鸭,一方肉和一只猪肘,为定婚的礼品。“纳征”即“纳币”,“纳吉”后由男方送聘礼与女家,数额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请期”,即定婚期,需立婚书、请证婚人、介绍人以及双方的主婚人,以便完婚。“亲迎”,新郎备各种礼物,封成红纸包,到女家迎亲。结婚前几天,男方要把鸡、大肉和酒送到女方,叫“过礼酒”,数目不等,由双方父母商定。结婚之日,新郎备花轿,带礼品,并“礼信”若干封(红纸包的现金)及乐队,抬上妆奁,到女家迎亲。女家招待后,新郎由红叶交女方“梳妆礼”,送媒人“对红礼”,送裁缝“开剪礼”、“装箱礼”,向厨师送“参厨礼”、“出席礼”。酒席中间,还给厨房送上“谢厨礼”。必须礼仪周全。否则,就不能顺利地迎女到男家。女别父母,又差媒人给女方送去“催妆礼”、“祝神礼”,上轿时要给轿夫“升轿礼”,女方弟弟随轿走,男方要送“押轿礼”。同女方一同来的客人,谓之“上亲客”。新娘所乘大花轿为结婚专用,四周彩饰,四角布以缨花,轿顶安坐一木雕色染的麒麟,背上坐着一个婴儿,叫做麒麟送子。花轿必须四人抬。新娘大轿到男家,属相忌讳的人应回避,并筵请方士或道士“退煞”,以保新娘来婆家平安。新娘下轿后,由伴娘陪着,走向堂房,此时鞭炮齐鸣,鼓乐高奏。 伴郎和伴娘扶着新郎新娘进入堂房。拜堂开始,由赞礼先生司仪,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夫妻对拜,然后依长幼辈顺序,拜见亲友,受拜者一般都备礼答谢。拜礼完毕,新婚夫妇入洞房,夫妻先饮交杯酒,新娘给客人散发糖果喜烟。闹房者有出点子逗趣的,有翻箱倒柜找零吃的,笑闹不停。 次日,清晨新郎新娘起床,首先要拜灶神。接着,由新娘把扣在地上的碟子用脚翻起来,然后才能生火做茶点,送到公婆面前,表示日后孝敬公婆。有的还流行馈赠嫁前所做的门帘、床帏、手帕、鞋垫、衣帽、枕头、荷包、绣花等。在第二天或第三天,有回门之习,至今仍在流传。即新郎新娘回娘家拜见父母兄嫂,并准备两荤两素,即一方一肘,糖果点心,雇上小轿,骑上驴、马,到新娘家,娘家备酒席招待,新娘子侄们来向新娘道喜祝贺,新娘还得备见面礼酬答。 解放后,宣传贯彻新婚姻法,男女自由恋爱已较普遍。“六礼”已破除,但偏远村庄,遗风尚存。有男女相互爱慕成婚的,也有靠媒人介绍的。首先,男女两方见面,如双方都无意见,女方的母亲姑舅母、嫂子等去认门,看家舍。这天一般都吃顿面条。吃面条含有“缠身”之意。忌讳蛋,认为吃蛋(即荷包蛋)有“滚蛋”之意。认门之后,逢年过节,男方都要备礼看望,或送东西给女方。定婚后,婚礼、手续礼、结婚礼都有一定的规矩,一般都要各种家具、家庭用品。娶亲这天,男方要到女家去迎亲。迎亲一般为8人,多为嫂妹、表兄弟姊妹等同辈人,鸣炮礼,过门规矩礼等。入堂屋和洞房时,男女皆争先。俗称谁先进门谁当家。进洞房后洗脸、挂门帘、窗帘、交房门钥匙、铺床礼节,都有讲究。 城市多自由恋爱,旅游结婚者日渐增多;大摆宴席,讲究排场者也有。置办家具,购买电风扇、洗衣机、收录机、彩色电视机等,所需费用有男女双方面积攒的,也有靠父母资助的。80年代,提倡移风易俗,新婚新办。新婚夫妇举行集体婚礼者,日渐增多。 另外,还有几种婚姻形式: 入赘:俗称“招女婿”、“将女抱儿”或“上门”。女家无男儿,父母留女在家招婿承嗣,侍养终身。也有夫死妻寡,父母留媳招婿。男到女家,随女姓,生儿育女随母姓。 童养媳:生活清贫之父母,虑及日后为儿择媳困难,在子幼时,领幼女抚养,成年后,即令梳头成亲。解放后已废除。 转房:旧时陋习。兄弟间,兄亡弟媳死而弟在或弟亡嫂死兄在,经男女两方或家族同意,兄与弟媳或弟与嫂结婚,不出家门而婚配。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