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CHAAD] 本市自古以土葬为主。年逾古稀,备棺材寿衣,由亲朋送馒头和长寿面恭贺高寿。寿衣(包括寿鞋、寿帽)单夹棉都有,丝、绸、布均可,忌用皮毛和缎子之类。认为皮毛下一生会成为禽兽,缎子可能断子绝孙。件数要单不要双。墓地要请风水先生察看地脉,避祛灾凶。父母临终,儿女侍守床前,满堂送终,认为最好。人一断气,立即烧倒头纸,用黄裱纸把室内香神主、门神遮起来,以免门神挡住去路。有的揭房上片瓦,有的在房顶穿孔,让死者从房上“升天”。同时,修整死者仪容,净身,穿衣,停放在棺盖上,男左女右。脸盖白布或黄裱,然后入棺,停堂屋正中。棺前设灵堂,放一尊纸糊的彩色灵房,还放灵牌,有的放死者遗像,边饰以白纱或黑纱。灵位写“新故显考(考为男,女则用妣)公讳△老大人(老孺人)之灵位”。左上写“奉祀”二字,右下书“奉侍男(女)△△△敬立”。灵桌两旁摆上纸作的金山银山以及纸佣、“摇钱树”、金童、玉女,还有贡献的肴馔、果品,最前面供以香烛纸火。有的还在大门外悬挂篾编、纸糊、剪贴、绘画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和人物(如八仙、寿星一类),高三丈六尺,宽七尺,还有纸糊的“显道(导)神”,一文一武,挂一幅长八尺至一丈二尺白绸或黄绫冥旌,上多写死者最高官职,下面把书写者最高的官位写出来。在出丧时用绫罗扎成精彩的冥旌亭,8人抬上,行于队前,以示死者生前的地位,送到坟头后焚化。 丧家儿孙穿白色孝服,头裹白帕垂至脚跟,腰束麻索,脚著麻鞋。父或母尚存,鞋跟必须露出,双亲俱亡,穿白鞋。除正孝儿孙外,其余的只有一件孝服和孝帕。女婿的孝帕内套红布帕一条,孝服腰束红腰带,以示异亲。葬前请和尚或阴阳先生5—7人,念经3天。富宦人家还请礼宾先生行礼诵祭文,引孝子拄上一尺五寸长的竹杖(表示出生时只有一尺五寸),俗称“戳丧棒”,三转九叩。有的在出丧前一天夜里,请白乐班清唱,人们叫做“帏鼓戏”。剧情多与丧事有关。老年人死唱《二十四孝》;成年人死唱《秦雪梅吊孝》、《王祥卧冰》、《割股事亲》等。 起葬时,由“法师”或“方士”(阴阳先生)作开路法语:“今奉太上乾元大师批准,给以‘引路’幡一张,阴曹地府,任意遨游,所有的游魂野鬼,关津渡口,不得阻滞,须做引路”。孝子走在队伍最前面,杵着戳丧棒,打上引路幡,抬灵柩的(最少8人,最多16人)口唱挽歌,脚踏节拍行进。另有人放鞭炮,撒买路钱。死者长子将祭奠死者燃的纸钱灰盆从头顶摔在十字路口。沿途桥梁码头要烧香祭奠。走过亲友门前时,要设台祭奠。到墓地风水先生拿罗盘定方位做法事。棺入墓坑后放上“引路幡”,下放“万年灯”,孝子撮土一把放在棺材上,始垒坟。孝子将烛帕盘起缠于头上。从此孝子可理发,但要留一绺头发于后,叫做“孝毛根”,三年内不得剃除。此风至本世纪30年代后绝迹。葬后3天,全家将去坟头烧纸添土,叫做“复土”或“垒坟”,也叫复山。有的晚上由孝子守护。祭祀死者的礼仪还有从死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祀日程,叫做“烧七”,“七七”为止。逢七都要焚烧纸钱,供奉香烛。百日和周年时,全家都到死者坟头祭奠,3周年时行“除服”礼,丧家办筵席,酬宾客。 解放后,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社会新风尚逐步兴起,丧葬旧俗多已革除。城市居民和在职人员办理丧事从简从新,晚辈和亲朋好友,臂佩黑纱,胸带白花,敬送花圈、挽幛,播放哀乐,开追悼会,致哀死者,并实行火葬。农村葬俗也已改革,许多旧习已除,火葬逐步兴起,但戴孝、烧七、做百日、除服等依然存在,修墓土葬的还较多。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