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市民间歌谣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山歌。本市的山歌曲调优美,歌声豪放,农民们常在山上田间生产劳动中欢唱。形式有一人独唱,或一唱众合,或一人吼众人唱。类别有茅山歌、通山歌、盘山歌、姐儿歌、风流歌、山歌调子、山歌号子等。唱词多为七言四句。如“一颗麦子两头尖,端起饭碗想从前;从前穷人真可怜,一年四季缺吃穿;自从来了共产党,穷苦人民把身翻;歌唱社会主义好,幸福生活万万年”。 (二)小调。曲调柔绵,调式多种,词曲结构较严谨,生活气息浓郁。解放前唱词内容多不健康,解放后多为新词。 (三)号子。有调无词,以高亢婉转的吼腔发挥情感。曲牌有“嘟嘟号子”、“雷公号子”、“九道弯”、“小开门”、“长路咏”、“万年秋”等,为山区农民劳动时吼唱。 (四)花鼓调,又名“花鼓子”。此调全市普及,乡村为最,特别优美通俗,高亢豪放。唱腔有主调、述板。主调为四句单曲体,分歌头、歌身、歌尾;述板属上下句反复结构。唱词句式以七言四句为主,也有七言多句。七言四句为主调,七言多句唱主调加述板,打击乐间奏花鼓点。花鼓调以伴唱彩莲船为主,也有围鼓清唱者。内容多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吉祥奉承之类。 (五)莲花落,又称“莲花乐”。唱调似唱似说,一人站唱,左手自击两块串连的竹板,右手用另一块竹板打击左手竹板上端,有节奏的边击边说唱。解放前多为乞丐乞讨时所唱,解放后演变为快板文艺。 (六)打夯歌。此为建筑工地打夯时唱。即兴编词,一人唱众人帮腔,一面打夯一面唱,求得行动统一,提高工效。 (七)报春歌。即春官说春。每年春节前后,春官身背春帖,走村串户,报说节令和务农知识。每到一户,先唱《报春歌》,接唱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发财富贵、天地人和、百事如意等,再歌二十四节气歌。歌毕送主人春帖一张,主人随心付给报酬。解放后市内春官活动一度消失,80年代又有春官说春,说词为共产党领导好、社会主义制度好、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及团结互助、春耕生产、科学种田、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内容。 (八)民谣。无曲无调无律,近似顺口溜,生动有趣,易传易记,鼓动性强,全市普遍流行。内容有劳动、生活、爱情、时政、仪式、童谣、儿歌,以及新歌谣等。如:1.西方不亮东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穷人找到共产党,拨开乌云见太阳。2.升升米,把把柴,盼望红军快回来;爷爷听说红军来,忙把红旗打出来;哥哥听说红军来,磨亮梭镖笑开怀;姐姐听说红军来,烧茶作饭忙招待;救星到,红军来,穷苦百姓把头抬。3.哥当红军妹爱他,常遭东家打和骂;任你杀来任你剐,眼泪一擦又找他。4.郎在山上打石头,姐在河边放花牛;石头落在牛背上,看你回头不回头。5.杨梅酸来枇杷甜,请个媒人好讨嫌;不如二人当面谈,竹筒吹火呼呼燃。6.五月插秧到田间,弯腰便见水中天;手执秧苗排成行,后退原来是向前。7.包产到户有了钱,农民出外见世面;逛西安,走南湖,又坐火车又乘船,越走越觉眼界宽。 (九)歌舞音乐。歌舞中的歌曲大多是在小调的基础上加舞蹈动作。如流行的彩船、竹马、秧歌等表演中的音乐,表现优美抒情,旋律粗狂,热烈欢快,幽默诙谐。歌舞小调演唱中一般都有乐器伴奏。音乐有前奏、间奏,抒情优美的歌舞,常以丝竹为主伴奏;欢快热烈的歌舞,常以唢呐和打击乐为主伴奏。 (十)鼓吹音乐。明代,汉中已颇流行鼓吹乐,乐器有管子、笛箫、堂鼓、钹、锣,尤盛唢呐。鼓吹乐除用于戏曲、舞蹈外,并用于红白喜事、庙会。演奏曲目多为民间流传的小调和曲牌。 (十一)宗教音乐。解放前汉中民间传播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等,在举行宗教活动时,都有颂经祷告的曲调,由教徒们念唱。道教的法事活动叫“做道场”,做道场时庄严地演奏乐曲,曲牌有“归一韵”、“金钱豹”、“五方世界”、“吾今悲叹”、“将军令”、“一次争鸣”等。 火居道“做道场”时,唱“端公调”、演“端公戏”,曲牌有“导板”、“一字”、“二流”、“流水”、“四合四”等。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