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县歌谣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形式有山歌、民谣、小调、锣鼓草、报春歌、嫁歌、孝歌、神歌、报路歌等,曲调各异,句式以四、五、六、八句为多,每句字数五、七言不等。 山歌 主要流行山区。其词多为七言四句,也有六句、八句。或一人独唱,或一唱众和。调式多样,优美动听,尤以汉山樵歌著称。其曲调高亢激越,唱词或颂景或传情,它源于唐代,流传宋、元,盛于明、清。建国后,樵者日少,渐无人唱。 民谣 因活泼流畅,押韵上口,最易流传。1933~1935年间,曾盛极一时,主要有《红军来了要翻身》、《穷人盼红军》、《打游击》、《斗土豪》等民谣。 小调 曲式多种,节奏快慢不一。其词别于山歌,有七言四句或多句。境内流传的《月儿落西下》、《绣荷包》等为五、七言句式,长达200余句,包括十写、十送、十劝、十绣、十哭、十祭等段。又如五、七言叙事小调《吴幺姑》,长达800余句。 锣鼓草 起源无考,建国后互助合作化集体生产时盛行一时。因多在薅草时演唱,歌手执锣鼓站于劳作者之后,口唱褒贬之词,间奏锣鼓之声,以激励劳动热情,故曰“锣鼓草”。80年代后,此种形式不再用。 报春歌 即春官所说的春词。本县春官,每年在冬至春节期间皆手执木雕春牛,肩背褡裢,内装春贴,每至一户门前,即唱歌报春。歌词多为五、七言句,见景生情,即兴编唱,大多祝愿吉祥,唱后赠春贴,主人多以钱米相酬。但因其为自发行动,唱词中糟粕不少。从1979年起县文化馆每年召开春官会议,审阅所编唱词,提高春贴排印质量,为这一民间说唱形式赋予了新的内容。 嫁歌 专为哭嫁所用,腔调简单,一般哭父母养育之恩,其情难舍难离。民国初期嫁歌风行,解放以后,随着婚姻自由、社会进化,哭嫁现象渐绝。 孝歌 自古流传,说唱结合,四句为段,间奏锣鼓。主要哭诉父母恩德,声调凄切悲痛。民国以前,唱孝歌很普遍。唱者于灵堂间,从天黑唱到天亮,少者一夜,多者二至三夜。流传南郑的孝歌,主要有《十月送孝》、《十月怀胎》、《大孝记》等。与孝歌相随的还有哭丧歌,内容与孝歌相似。 神歌 又称拜香歌。旧时讲迷信的人请香师带领12岁以下童男童女,进庙拜神还愿。拜香小孩头扎黄表,手端香龛,随香师跪拜唱颂。现已废除。 报路歌 主要流行山区,多为背夫集体唱和所用。背头领行于前,不时报告路上险情,或者互相取笑。如遇游路上险情,或者互相取笑。如遇游蛇,则报“路上有条绳”,后行者则答“绕个弯弯行”,如遇动物粪便,前报“路心一朵花”,后答:“咱们不采(踩)它”
编辑:秦人
|
|
|
|
|
|